美國百老匯勵志青春音樂劇《名揚四海(Fame)》舞臺照
許多人都想一夜成名,但每個人都在為名揚四海付出代價。2018年1月3日—4日晚,由聚橙網主辦、北京中魚文化獨家引進版權的美國百老匯勵志青春音樂劇《名揚四海(Fame)》中文版將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大劇院上演。
美式青春史詩講述追夢故事
《名揚四海》講述了一群個性迥異的年輕人,懷揣著對藝術炙熱的激情,經過層層角逐終于得以進入夢寐以求的藝術名校。他們感到無比自豪,對似錦前程展開了幻想的翅膀,自信憑借出眾的天賦能夠一夜成名。然而,通向藝術人生的道路上卻有著超乎他們想象的坎坷,他們經歷了困惑與迷失、矛盾與掙扎,他們追尋、奮斗、成長……
最早,《名揚四海》是1980年上映的一部電影,隨后電視劇版脫胎換骨成為獨一無二的“美國式青春史詩”,最終以音樂劇享譽國際,自上演以來被兩代人追隨膜拜了近30年。該劇曾榮獲過無數贊譽,包括2項奧斯卡獎、4項金球獎、9項艾美獎以及2項奧利弗獎提名。現今年輕觀眾所熟悉的嘻哈、說唱、街舞等潮流元素,最早也是因這部劇被推向世界。
該劇最初起源于大衛·迪·施華 (David De Silva) 的一個構想——要為年輕有才華的都市年輕人發出他們的青春宣言。故事以紐約的菲奧雷洛·亨利·拉瓜迪亞表演藝術高中為背景,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所由政府資助的藝術類院校,該校學生都經過千挑萬選,完全只看藝術天賦,與家庭、民族、種族毫無關系。
這個獨特的階級和種族融合的理想,激發了大衛·迪·施華的創作靈感。“我一直以來都堅信,在一個理想的社會里,有機會能夠走出你自己成長的小圈子,去一個專業學校學習一門你所擅長的東西,能夠為你在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礎。”大衛·迪·施華將他的想法記錄下來,最終成就了這部獨特的現代美國經典《名揚四海》。
?
《名揚四海(Fame)》海報
中文版“本土化”再現經典之光
音樂劇版《名揚四海》則于1988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椰子園劇場舉行首演,大獲成功以來已在全世界25個國家制作演出。
2008年,中央戲劇學院制作了中文版《名揚四海》,首演之際座無虛席甚至有觀眾站立觀劇,中戲的編排及演出也吸引了英國BBC的全程跟拍采訪,并制作了備受好評的紀錄片《Fame in China星夢中國》。
本次中文版,中魚文化的主創團隊在盡可能保留原作魅力的基礎上,從國內受眾的角度出發,將劇中故事完全中國化,融入時事新聞、身邊事物、網絡段子等元素,力求劇情和觀眾零距離,打造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中文版百老匯經典青春音樂劇。
據悉,主創團隊成員均是來自中、美、英等國家的優秀藝術家,每位均參與過至少兩部百老匯經典青春音樂劇中文版或原版的全程制作,其中不乏多位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人以及原“開心麻花”的多位成員。
除深圳外,《名揚四海》中文版還將陸續在上海、武漢、廣州、北京等地上演,以飽滿的青春勢能掀起一場音樂劇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