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吉他大師耶佩斯
1960年代,西班牙吉他大師耶佩斯與制琴高手開始一起鼓搗十弦吉他的制作。此前六弦吉他通行天下,形成規制,練習的指法與曲譜多以六弦為準。耶佩斯心有此念,在于吉他漫長的演變史中,弦的多少數度變化,六弦規制也是這幾百年才有的事。但變更樂器,不可能簡單操持,把位與共鳴箱體都要調整,再加上十弦吉他代替六弦吉他的推廣,可謂難上加難。我沒在樂器店見到過十弦吉他實物,但網上看耶佩斯用這種吉他(有人稱為怪物)演奏《愛的羅曼斯》《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錄像,發現他其實彈的仍是六弦,多加的四根,幾乎沒用。他把步槍改成了機槍,抱在懷中威武了不少,發射的子彈卻只有步槍的型號。
耶佩斯改造吉他的良苦用心,并非要確立自己在演奏歷史的作用與地位,主要還在于吉他聲音不響,對許多復雜的作品表現力不夠。盡管大師塞戈維亞歷史性地把吉他當作古典樂器推上舞臺,一系列作曲家也寫作協奏曲加以拔高,但吉他還是只適合小范圍演繹。吉他好聽,擅長表達小品般的心緒,但拉不成長條,堆不成大塊面,永遠只是小幅水彩,而非油畫般的巨制。但改造,能有什么新變化嗎?吉他的特性與音色,是無論怎樣也改不了的,改得不倫不類,還不如不改。誠實地說,耶佩斯改造的十弦吉失敗了,盡管有的演奏大師還在用。20世紀音樂變革的風潮中,許多音樂人用一種“預置”的方法追求樂器的聲音效果。比如,在鋼琴里加鉛墜。這是在不動樂器構造前提下的一種解構與游戲。而耶佩斯想動的卻是大手術。
1980年代,擺弄過吉他的國內樂迷,不知道耶佩斯其名的寥寥無幾。不管學古典,還是玩彈唱,掌握《愛的羅曼斯》的旋律成了進階的資本與前提。那時能買一把正宗廣州制造的紅棉牌吉他,都是巨大幸福感的起源,盡可向抱著雜牌吉他的人炫耀自己是正規軍。我當年也是尋遍樂器商店而不得紅棉,可見商品流通的不暢。而《愛的羅曼斯》,卻是流行金曲,校園的大喇叭一度天天傳送。那是填了抒情詞句的歌唱版,并非吉他演奏。這支曲子,來自耶佩斯對一首西班牙民謠的改編,并在法國電影《被禁止的游戲》里推出,且由他親自演繹,1950年代開始就風靡世界。樂曲輕柔,悅耳,清新,與當時我上學的江南的春天景象極其對位,也契合1980年代校園彌漫的氣息。
購買耶佩斯版的吉他唱片,并把《愛的羅曼斯》包括在內,是1990年代自己的首選。寶麗金出品了雙張耶佩斯,廉價價位,記得買回來后,在飛利浦音響上聽,稍感失望。對耶佩斯的期望太高了,他已是一個神話,唱機里的吉他聲音卻一點也不奔放,甚至可以說平淡,錄音沒有展示聲音顆粒與軟弦在空氣里的顫動感。那時已經聽到一些高級錄音,有的唱片甚至出現演奏者鼻孔的呼吸,高保真效果驚人。原本寶麗金有這種本事,卻在這套唱片上錄音平平,無所作為。
這些年聽過不少大師的吉他唱片,布雷姆、威廉姆斯、羅素等等。從技術上講,都比耶佩斯水平高;尤其是彈奏改編自巴赫等大師作品的古典曲目,味道也比耶佩斯純正。布雷姆水平最高,結構的精致世間無二,幾乎像在雕刻音符。但耶佩斯的意義,并不會在與他們的比較里失色。他在1980年代的中國幾乎就是吉他的代稱。從那時到今天,龐大的吉他愛好群落,幾乎都是在《愛的羅曼斯》的旋律里開始起步的。吉他曾被說成是愛情的沖鋒槍,1980年代校園生活的標配。長頭發外加一把吉他,是當時酷的風景。
耶佩斯喜歡日本,數度往返,今天日本的吉他水平在亞洲獨占鰲頭,與耶佩斯的推助不無關系。曾看過一張村治佳織的碟片,日本人對她大加贊美(被譽為美女加大師),但演奏水平一般,不如一批吉他老演奏家好。耶佩斯催育了東洋之花,中國的吉他手,從1990年代開始西游,到西班牙等地取經,可惜至今仍沒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演奏家。隨著商業潮的沖擊,真心追求純粹古典的吉他樂手越來越少。好在國內學吉他的人口基數大,可以耐心等待大師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