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風中的梔子樹 作者:安裴智 薛俊強 出版者: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兩位作者敏感地抓住新世紀校園與社會、與時代、與世界、與宇宙的聯系,抓住沿海城市出現的青少年成長問題,揉進創作主體自我的思考,力圖給文學小說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現。
安裴智、薛俊強聯合創作的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是一部反映沿海經濟特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長篇小說。作品以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窗口的經濟特區南濱市為社會背景,描寫一個特區富商家庭中少女錢雯麗的青春成長軌跡與心理嬗變歷程,揭示其在父母離異、缺失母愛的家庭環境下心理創傷與身體異變及其心理困惑與情感迷茫。同時,還塑造了史匡胤、唐曉慧、徐令儀、蔡漫君等一批中學生和大學生形象,側重描寫初中生史匡胤之死、高中生唐曉慧之死與大學生徐令儀出家為尼等事件,提出了社會轉型時期部分大、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及情感問題,以及如何在充滿誘惑的物化時代引領大、中學生樹立健康審美觀,正確看待流行于大、中學校園的各種時尚風潮和時尚文化等現實問題,對特區“富二代”子女教育問題、單親家庭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等也作出了作者的思考與回應。
顯然,《風中的梔子樹》是一部成長小說。小說揭示了女主人公錢雯麗初中時即受當時社會流行的不良審美觀的影響,迷信美容減肥,到了高中階段則繼續迷戀瘦身唯美,沾沾自喜于被同學們贊美為校花,以至于罹患了嚴重的胃下垂。為此,她不得不到處尋醫問藥,甚至遠走海外求醫。讀大學時,又得了急性胃出血,被送到醫院搶救。幸得戀人鄭昌興獻血救治,手術成功,于是兩個年輕人在相遇相知的漸進過程中也收獲了青春期愛情,并雙雙考上了研究生,走向人生的陽光地帶。與此同時,還塑造了史匡胤、唐曉慧、徐令儀、蔡漫君、呂迪、陶然等一批中學生和大學生的同齡人形象,以及他們身邊的社會成人錢金龍、邢嘉琪、戴雯雯、史文鈞、約翰·湯姆森等一批人物,通過這些頗具社會轉型時期特征的問題、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描寫,揭示了特定歷史時期大、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不穩定心理及稚嫩情感的裂變,展示了一幕幕發人深思的時代場景,進而提出在充滿誘惑的物質主義時代,如何引導大、中學生乃至整個青少年群體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正確看待流行于大、中學校園的各種時尚風潮和青春文化的非常迫切的現實問題,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醫療科學等多元維度,對特區“富二代”子女教育問題、單親家庭問題、獨生子女教育問題,以及體貌與靈魂、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等等關系問題,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作了既較為全面也具體而微的探索與剖析。
事實上,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環境中,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群體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問題的青少年是不存在的,沒有問題的時代和社會也是不可能的。小說昭示我們,隨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不健康因素與日俱增,樹欲靜而風不止,風生于地而起于青萍之末。社會上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起蝴蝶效應,都能引起青少年情緒的響應。對此,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給予了具體描述。小說揭示錢雯麗、史匡胤、唐曉慧、徐令儀、蔡漫君、呂迪、陶然等引起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情感與心理問題,描述特區富二代問題少年在青春成長中的煩惱苦悶與心理嬗變,讓讀者在扼腕感嘆之余產生對此問題的反思。這一點,在小說賴以依托和表現的沿海經濟特區的表現尤為突出,已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作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生活實際及其相關體驗,揉進了耳聞目睹的一些大學生輕率放棄生命的驚心動魄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的那些也許一般人習焉不察的點點滴滴,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反映和再現所有這些青少年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矛盾和糾結,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明顯的社會學和教育學價值。
在長篇小說《風中的梔子樹》中,兩位作者敏感地抓住新世紀校園與社會、與時代、與世界、與宇宙的聯系,抓住沿海城市出現的青少年成長問題,揉進創作主體自我的思考,力圖給文學小說以“有意味的形式”表現。這種切入當前社會關切的青少年教育問題的擔當精神值得稱道,它所表現的主題與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有血有肉地連接起來,乃屬為事所發,合時而作。作品以散發著淡淡清香的梔子樹和梔子花,比喻天真無邪、處于青春成長中的大、中學生,“風”則隱喻社會轉型時期各種風生水起的社會風潮和審美風尚。這部長篇小說試圖以人物的情感心理的發展為主線,適當糅入夢幻、意識流等手法,是一部視域相對擴大了的青春文學小說,從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場域側面,揭示中學生在成長中的情感與心理問題,讓讀者在扼腕感嘆之余產生反思。
《風中的梔子樹》來源于生活,也具備了小說的基本要素,但若以文體的小說性來要求,讀后也許會覺得,作品寫得有點直白、外露,作者不太擅長和讀者捉迷藏,筆法也欠缺含蓄。在語言上,一代新潮人物應有的時尚、尖新、俏皮、鮮活話語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展示。此外,在材料的取舍上也顯得有些臃腫和松散,還可以更集中一些。對初次介入長篇小說創作的作者,也許有些苛求了。盡管這部長篇小說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客觀地說,它仍是迄今為止的一部凸顯當下沿海特區青少年成長主題的長篇新作,是作者從文學研究、教育專業向文學創作、小說寫作崎嶇道路上的艱辛跋涉與跨界試水,其文體探索精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