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經營中心頻道>藝術>藝術人生>

      王琛:從深圳出發的“一帶一路”攝影家

      王琛:從深圳出發的“一帶一路”攝影家

      分享

      關于“一帶一路”主題攝影初衷,他只用一句話概括:“我想用最中國的方式,表達絲綢古國最中國的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王琛攝于2006年2月,新疆天山貢乃斯冬季天山牧場。

      王琛攝影作品。1993年3月,湖南省寧鄉縣南田坪鄉宜坪村,王琛從廣州回到湖南見奶奶,奶奶毛氏用王琛的手機與他父親通話。

      ▲攝影家王琛。

      今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攝影家王琛當選為協會副主席。在這個國字號攝影家協會的12人主席團中,來自深圳的他占據了寶貴的一席之地。他的名字在攝影界大名鼎鼎。他被認為是中國航拍攝影大家之一,同時也是業內廣受關注的“一帶一路”攝影家。

      在20多年攝影生涯中,他兩度飛越全球七大洲四大洋,飛行架次近千次,不僅用超過50萬張攝影底片拍攝地球母親,倡導環保理念,成功出版“地球環保系列”攝影藝術圖書,還用鏡頭真實展現了“一帶一路”數十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經濟發展。他的“一帶一路”展覽在深圳、大理、平遙、北京展出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日,在福田天安數碼城的辦公室內,記者與王琛進行了深度對話。這里也是王琛的影像博物館所在地,館內陳設著他上千臺相機和電影放映機,儼然一個個忠誠的衛兵等候檢閱。記者看到王琛時,他穿著簡樸的襯衣,訪談間行色匆匆,說話短促。但只要談起攝影,他內心似乎有著一團燃燒不滅的火焰。關于“一帶一路”主題攝影初衷,他只用一句話概括:“我想用最中國的方式,表達絲綢古國最中國的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踏上“一帶一路”攝影征程

      1993年他扛著相機從深圳福田出發,開始追尋著古代絲路的線路,一路前行。后來才發現自己已經有意無意地,幾乎走遍“一帶一路”所涵蓋的所有國家。24年間,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北京、西安,一路到意大利、土耳其、伊朗;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起,經廈門、北部灣、南海、西沙群島,一路到馬六甲、馬來西亞、印度洋的眼淚——斯里蘭卡以及肯尼亞、波斯灣……40多個國家,數百個地區,無一錯過。

      相機,是他絲路攝影征程的最好見證者。他用它定格了東南亞“水上出租車”的身影、記錄了泉州崇武鎮供奉著27名烈士的廟宇、留住了波斯女孩熟睡的瞬間、穿越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的艾提尕爾大清真寺及周圍的老城區、定格了地球上最為壯觀的鳥類棲息地非洲肯尼亞拉庫魯湖的盛景、拍攝了歐洲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的小鎮、亞洲土耳其卡帕多奇亞世界文化遺產地等人文名勝景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現輝煌,王琛的相關主題攝影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去年,深圳市文聯舉辦了“一帶一路”專題展,王琛精選了自己絲路攝影作品中100多幅作品,最終展覽67幅作品,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聚焦了“一帶一路”的人文紀實和自然景觀;今年8月,他受邀攜系列作品參展云南大理國際影像節;9月,《飛越絲路藝術同心》參展平遙國際攝影大展;10月,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行天下》攝影特展。

      有人評論,王琛是以人文紀實的方式將“一帶一路”的自然景觀和人的生存狀況真實地反映出來,無論是在時間還是空間上,抑或在情緒及思考上,作品都充斥著一種在所難免的厚重感。

      關于初心和攝影的方向,王琛說:“可能很多人認為我是在記錄,可是我很想強調影像存在的語言方式,那是一種文化。要知道,在 ‘一帶一路’的40多個國家中,90%都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他們的產生、發展都和絲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王琛認為,“用最中國的方式,表達絲綢古國最中國的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或者還能通過影像增進人們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了解,讓更多的企業家抓住機遇加入到‘一帶一路’的大潮中來。”

      視攝影如生命的“瘋子”

      王琛攝影作品。2004年8月,四川省涼山彝族火把節上的斗雞比賽。

      王琛攝影作品。2011年11月,四川省西昌畢摩村。

      無疑,一位成功的攝影家,必須具有飛鳥般的勇氣。為了拍到最美的風景,無數攝影家付出生命的代價。而王琛也與死神數次擦肩,幾乎每次都是一旦傷好又馬上扛起相機,開始下一程的拍攝。為了攝影,他砸錢砸命,以至圈內人稱他為“視攝影如生命的瘋子”“航拍狂人”。

      在2010年至2011年期間,王琛為了能夠真實、客觀地記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有“死亡之地”之稱的阿爾金山,先后兩次帶攝影隊深入腹地,克服高原反應,跋山涉水,進行忘我拍攝。2010年8月,正值阿爾金山雨季,王琛和拍攝隊伍遭遇暴雨山洪,道路被淹,在高原反應之下,還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在野外扎帳篷生存,拍攝環境讓人苦不堪言。在這種天氣不佳的情況下,他拍到了東昆侖山和庫穆庫里最精彩的日出日落。對于探險一樣的攝影經歷,他自嘲: “這種感覺就像苦行僧。不過為了創作好作品,一切都值得。”

      如果說環境惡劣尚可以忍受,那么這一次大難不死的經歷只能說是僥幸。據王琛講述,2003年10月4日,那天他們剛拍完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的藏民轉山節,和另外三個同伴開著一輛吉普車連夜穿行在瀾滄江峽谷里。他們是曾石泉(現任企業家攝影協會資深榮譽主席)、云南《都市時報》記者劉普禮和易俗。由于他們著急要返回南邊的麗江,晚上9點20分來到巴羅路段,路的一邊是懸崖,下面是咆哮奔流的瀾滄江。這一段開車的是劉普禮,其他人都因疲憊睡著了。突然,右面土路向江邊傾斜,載著四人的吉普車翻滾而下,不知滾了多少圈,最后以70度角順著玉米地掉進了江心。

      可能是之前有過幾次車禍的經歷,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王琛驚醒后反應極快,死死拉住右上角的把手不放,最后從反扣的車里奮力游了出去。他忍著劇痛往高處爬,靠一只身上的防水太陽能電筒朝路上掃射,終于被當地人看到信號,找到渾身是血的他。被幾個納西族百姓抬上去后,他才知道同行的曾石泉、劉普禮當時被拋出車外,頭破血流,陷入昏迷。而易俗,在一周之后在很遠的瀾滄江下游被發現,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從車里往外掙扎的瞬間。

      記者不禁問道:“幾次死里逃生,難道真的不會后怕嗎?”王琛回答:“攝影就是我的命!”一個“命”字,一語雙關,不用言表。

      從航拍攝影家到環保主義者

      王琛是一名出了名的環保主義者。在他拿起相機的20多年中,他以航拍的方式,用鏡頭一直對準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地球,不僅展現地球的美,更用真實的影像踐行攝影家的社會責任,呼吁人們關注環境保護。正是這種厚重的人文思考,使他成為三次獲得中國攝影藝術個人最高成就獎“金像獎”的攝影家。

      從航拍到關注環保,是如何開始的?王琛說,2007年,在非洲航拍動物大遷徙中,他看到腳下萬千生靈時,心猛地被觸動:“野生環境下的那種生靈涂炭,讓人深切感受到環境是什么,它是生命的依托。生命在那一刻顯得無比飄零,它離不開環境。”

      在高空之上,王琛感受著環境的變化,觀察著物種命運的變遷。他說:“心里老想著這個東西,覺得是不是整個環境都出問題了?”這個疑問始終在他心里。

      數年堅持航拍,王琛在追夢,也在尋找答案。2008年,王琛和企業家王石一起去王石擔任會長的阿拉善SEE生態聯盟,后者在那里投資近兩億元種樹。“因為北京的沙塵暴是因為阿拉善刮起的沙,他要去阿拉善種樹,擋住風沙。”王琛說,在飛機起飛后,王石卻吃驚地發現,自己斥巨資種的樹木,卻在空中什么也看不見,只能看到茫茫沙漠。

      “靠我們這點人,這么點微薄之力,付出的一切都太渺小了。要維護地球的大環境,需要每個人去關注和付出。”這次經歷王琛感觸很深,從阿拉善回來后,王琛就整理出版了《地球表情》。作品出來后獲得一致好評,獲得了2009年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紀錄類創作獎。

      此后,他開始了“地球環保系列”攝影藝術圖書的整理出版工作。這套他從事攝影、編輯、出版30余年的心血之作,包括10冊,目前已經成功出版6冊:《地球表情》,獲得了班尼(Benny Award)金獎的《地球溫度》《地球密碼》《地球主人》《地球呼喚》(大)、《地球呼喚》(小)。

      古人以長歌抒發心中的情感,王琛用航拍記錄地球影像,表達敬畏自然,關愛生命之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藏春林評價王琛:“他不為獵奇不為作秀,賦予攝影這種客觀的藝術形式以最充沛的情感。作品透露出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時不我待的憂患意識,給人帶來一場心靈洗禮和震撼。”

      用影像反哺城市

      ?

      ?

      作為在深圳成長起來的攝影家,王琛對這片土地有著說不完的熱愛,也在用他最熱愛的影像推動這座城市攝影文化建設。他出生于廣州,1983年下海到深圳后進入印刷行業,后來經商成為企業家。他從業期間,始終不離攝影,并和一批深圳攝影家參與組建了多個攝影社團,包括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深圳市殘疾人攝影家協會、福田區攝影家協會等。這些社團活躍在深圳,乃至全國、國際,為推動攝影行業的發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起到積極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他一手組建成立了深圳市福田區攝影家協會,并擔任主席。該協會組織參與了大理國際攝影節、平遙國際攝影年展、北京國際攝影周、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等國際大型活動,是傳播推廣攝影文化為核心的綜合性藝術服務平臺,在攝影界頗具影響力。

      王琛介紹,深圳市福田區攝影家協會累計推出展覽500多個、舉辦攝影主題活動1300余場次、出訪國內外進行藝術交流50余次。通過協會的推廣先后獲得的國內外專業獎項320多個,其中深圳(福田)攝影季作為福田區十大文化品牌活動受到廣大市民的極大好評,“騰飛的福田”全國攝影大展更是創下7000多件參賽作品的紀錄,強烈激發了市民對于攝影的愛好和參與。這些攝影相關活動,拉近了攝影與市民的距離,進一步彰顯福田更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文化魅力,為福田建設和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說到創辦協會的初衷,王琛表示,是為通過攝影鏡頭詮釋深圳經濟特區的風貌,凸顯福田區作為“首善之區”的多彩生活與幸福民生。

      全國首屈一指的影像博物館

      ▲攝影家王琛同時是一位收藏家。上圖為他收藏的部分電影放映機、電影膠片和膠片相機。

      作為視攝影如生命的人,王琛在攝影生涯伊始,便開始癡狂于影像機的收藏,最終打造起他在業內獨具影響力的“影像王國”——王琛影像博物館。

      據了解,館藏門類包括間諜相機、蘇聯相機、國產相機、電影放映機、電影攝像機,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價值之高為目前國內之最。記者參觀看到,其中不僅有美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流行的國民相機ArgusC3、德國照相機工業的爆款祿萊16間諜相機、蘇聯經典仿徠卡旁軸相機Zorki-4型相機、哈蘇V接口相機中的傳奇相機SWC等,還有蔡司ZEISS IKON MOVILUX8B 8毫米電影放映機、瑞士Bolex Paillard M8 8mm的電影放映機、美國Bell&Howell 8mm 電影攝影機等。流連其中,讓人深深感受到膠片跨越時空的魅力。

      不過在王琛看來,他更希望通過影像館搭建更廣闊的交流平臺。他說:“深圳在我心中,是名副其實的攝影之都,理應有這么一座影像博物館。今天的深圳也可以成為中國的沙隆(法國一個小城市,一百多年前攝影術在那發明,攝影也因此被認為是法國的國家藝術),讓來自西方的攝影術在深圳開花結果,真正變成中華民族自己的藝術。而我的影像博物館,只是提供一個縮影的觀照。”

      談到成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琛坦言,并沒有很興奮,反倒覺得使命更重了。他說:“我是深圳成長起來的攝影家,在推動城市攝影文化建設方面,我始終在思考更多的方式和辦法。”

      王琛的世界有多大,他正用長長膠卷做著測量。攝影基因如何在他身上發生,他接下來的攝影之路又將走向何方?王琛透露,“地球環保系列”圖書的第七本《地球人行道》已付梓,即將發行。書中收錄了王琛家族近百年關于影像的圖片,有曾祖父在民國時期拍攝的照片、參加抗美援朝的英雄父親的影像,也有自己早期的攝影作品,通過家族與攝影相關歷史的追溯,從而探索自己身上的攝影基因,向內思考攝影在自己身上發生。關于未來的攝影方向,他說:“人始終是我最關注的核心。”

      (劉娥/文 薛云麾/圖)

      [責任編輯:陳曉玲]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放观看 | 欧洲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宅男宅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AⅤ久久综合 | 亚洲日韩久久久精品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