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策展團隊介紹,本屆創(chuàng)意節(jié)的策展主題可以細分為5組概念:
“數字化”
第一組是“數字化”,它奠定了信息化時代的基礎,如今愈發(fā)深入影響到普通人的思維過程。這組概念的代表藝術家是羅斯·曼寧、理查德·威赫。理查德·威赫的《電波造筑》,是一個特定的ios和Android應用程序,通過設備與電波進行交互,屏幕上顯示出變化的圖形,即是生活中無形的無線信號,為觀者量化出可見的實時數字景觀。
“后人類”
在“后人類”這組概念中,是對當下人類存在狀態(tài)的判斷或基于既有技術對人類未來形態(tài)的展望,代表藝術家是秦鈴森和弗蘭克·哈弗曼斯。弗蘭克·哈弗曼斯的作品是以重慶曾經特有的勞動力“棒棒”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來創(chuàng)作的。城市化讓機械代替人力,“棒棒”也在快速消失著。
“虛擬/現實”
而在“虛擬/現實”部分,當下的經驗往復于虛擬/現實兩者的界面上下,兩者的混同,既是一種技術結果,亦成為當下實踐的初始環(huán)境。麥瑪·奧塔肯的虛擬現實藝術作品《戰(zhàn)》,分別向觀眾的兩只眼睛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圖像,導致形成雙目對抗的現象。觀眾所感知到的兩幅圖像中的哪一幅,如何和何時交替取決于觀眾的生理狀況。每個人都將看到一些獨特的東西。
“視覺介入”
而在“視覺介入”部分,當下藝術家的工作方式,以廣泛的視覺形態(tài)作為坐標,強調“觀看”作為一種行動。代表藝術家有應歆珣、蘇五口和上官喆、郝振瀚等。
“生命政治”
“生命政治”這組概念,其含義來自福柯所說的“一種新的權力技術”,藝術家對于此概念的回應著眼于將宏觀出發(fā)的系統(tǒng)性批判,呈現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中。對未來的臆想在此批評視野內,重構、重組,并激發(fā)新的行動。比如希瑟·杜威·哈格堡的《DNA》,在DNA可以被隨時監(jiān)測到的未來,藝術家提供了一些抵制基因監(jiān)測的DIY技術。此外,在《隱形術》作品中,藝術家甚至提供了清理噴霧,可以刪除人們在公開場合下遺留的99.5%的DNA,從而防止DNA數據被黑客攻擊、偽造。
這五組概念,都指向本屆創(chuàng)意節(jié)的核心概念:未來/未知。未來可提供且能被我們把握的未知,并取決于我們現有的已知。換言之,未來雖未到來,但已可見。
虛擬已成為未來的基本面向,而構筑我們想象中未來的基本單元便是數字。巴特·赫斯基于“數字人工制品”的概念在數字化身體與類身體數據兩者之間展開實踐;而人類的數據化模型——脫氧核糖核酸(DNA)恰是希瑟·杜威·哈格堡的核心操作界面。對生命政治的批判方興未艾,而另一方面,在利亞姆·揚使用無人機技術拍攝的錄像視頻中,工具儼然上升為理性之代表物。
更為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意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與趣味、產業(yè)助推力,進而綿延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整體項目基于以下設問:現在的人如何通過創(chuàng)意重塑自身的主體性,未來的人如何通過創(chuàng)意找到新的主體性?由此設問,策展團隊強調出“現在的未來不是將來”與發(fā)生地華僑城創(chuàng)意文化園(OCT-LOFT)之間的本地聯(lián)系,引入人本科技作為創(chuàng)意文化園升級延展的引擎。(記者 謝晨星/文 高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