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也是陶瓷界核心人物
提到馬約里卡就不得不提法恩扎,法恩扎是意大利北部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文化遺存的小城,早在中世紀時期就開始了陶器制作。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為馬約里卡陶藝發展提供了重要創作源泉,以法恩扎為中心的陶藝工坊不斷探索創新,特別是近代以來知名藝術家相繼參與,最終成就了這種“土與火”的藝術地位和輝煌,使其薪火相傳,享譽世界陶瓷行業,被譽為歐洲的“景德鎮”。
本次展覽分為馬約里卡的誕生和傳播、文藝復興時期馬約里卡的繁榮、東風西漸中馬約里卡的融合與創新、馬約里卡與藝術潮流的探索等四部分,不僅集中講述了意大利陶瓷的發生、傳承、創新和發展,也展示了馬約里卡豐富的架構和多樣的藝術傾向。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除了古代的陶瓷藝術品,現場展出的還有現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的陶瓷作品。原來,畢加索是二戰后意大利陶瓷藝術領域的核心人物,1947年夏天起畢加索開始探索陶藝,他把不同的形狀和紋飾交替整合,并在繪畫中融入黏土雕塑手法,創作出近乎幻覺的效果。這次深圳觀眾看到的《苦惱的農牧神的臉》就是畢加索1956年的作品。
馬約里卡也有“青花瓷”
記者在展覽現場意外地發現,有不少意大利陶瓷像極了中國的三彩、青花、廣彩。原來,作為奢侈品的中國瓷器自中晚唐以來便開始銷往地中海地區,并刺激了當地工匠的嘗試仿燒,馬約里卡產品逐漸帶有濃郁的東方韻味。
克勞迪婭·卡薩利介紹,15世紀前半葉至16世紀,馬約里卡在造型和裝飾方面都模仿中國明代青花瓷器,形成所謂的“瓷器風格”裝飾紋樣。但是,因為并不了解青花真正的燒造工藝,所以馬約里卡“青花”只是一種單純的在樣式和裝飾上的模仿。
其實早在14世紀末至15世紀的意大利釉陶中,就有一種三彩裝飾,其最初技術源頭來自中國唐三彩。唐三彩從兩河流域傳入意大利,最終成為意大利釉陶中頗具中世紀古風的裝飾。
到了18世紀晚期,意大利陶器匠師們在繁縟多變的東方紋樣基礎上,將羅馬式香熏紋樣、橡實、垂花飾、葡萄藤蔓等繪畫作品上的裝飾元素,應用到瓷器裝飾中,形成了一系列嶄新的歐式紋樣,獨具特色。(記者 謝晨星/文 高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