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銀行關注客戶數突破1000萬,較年初增長超10倍;“陽光e托管”業務規模突破百億元;個人網銀、手機銀行客戶數雙雙突破2000萬;“云支付”整體交易規模突破萬億元;信用卡年度交易額突破萬億元,創下了該行歷史年度交易新高……當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數字呈現在面前時,您可能一掃而過,也可能略感驚嘆,但是有誰會去捉摸這些數字背后是什么……
如果用文字描述,支撐這一切的就是兩個字:科技。但是在被多數人忽略的“科技”背后,卻有著不少門道。
在很多人眼里,便捷的另一面是風險,而安全恰好是客戶最關心的問題,那么銀行怎么做到魚和熊掌兼得呢?
在實際工作中,安全自主是銀行信息科技戰略最重要的一點。并且這也是光大銀行科技工作的第一抓手。來自光大銀行的數據表明,2015年該行系統整體未發生四級及以上風險事件,連續五年無科技重大風險事件發生。其中的原因,除了從制度、流程等各個方面無縫保障安全以外,光大銀行關注的還有“自主”這兩個字。
另一則信息顯示,2015年,光大銀行數據脫敏系統獲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表示該行正式取得數據脫敏系統的軟件著作權,在軟件產權歸屬上的全部權益得到證權。數據脫敏系統的建設填補了該行信息安全管理的一項空白,成為該行保密數據防護的重要屏障。
記者獲悉,光大銀行的對公客戶管理系統涉及該行145個大類、共計128萬個對公存量客戶的管理,系統交易平均響應時間92毫秒,單筆最快響應15毫秒,系統應用變更缺陷率為0%,整體系統可用率為100%,生產系統重大事件數量為0。
基于自主研發平臺,光大銀行實現了供應鏈和全程通系統的整合,并完成了供應鏈平臺的底層升級及包括在線供應鏈金融平臺非標倉單、核心企業融資、在線保理產品升級的投產上線工作,共涉及客戶管理、廠商推薦、網絡管理、授權管理、審批工作流、額度管理等6個模塊建設。
此外,光大銀行“云計算”大量采用國產安全可控設備,并積極使用開源項目,在云核心組件上實現自主研發,逐步走自主可控道路。最早實現“數據大集中”的商業銀行;安全運維和科技支撐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搭建了自主研發平臺,自主研發能力逐步增強……這些也正是光大銀行信息科技的特色。
今年年初,在中國信息協會信用信息服務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聯合舉行的 “2015年度金融業科技及服務優秀創新獎頒獎典禮”上,中國光大銀行榮獲“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產品創新突出貢獻獎”和“渠道創新突出貢獻獎”。其理由是:2015年光大銀行通過平臺化戰略,全面推進科技項目建設,持續加強系統整合,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建設與平臺整合,陸續投產了陽光直銷銀行、云支付平臺等十幾個新系統和功能模塊,開展了統一額度、海外核心、海外貿易金融、稅務營改增、新一代托管、互聯網融資等項目建設工作,完成了5000余項新增或改造功能需求,涉及約20多萬個功能點。
整合,也是光大銀行信息科技一大特色,而“私有云”則是光大銀行信息科技工作整合的結晶。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銀行的經營成本不斷提高,從而帶動盈利壓力加大,那么銀行如何降低成本?光大銀行選擇了“私有云”規劃。所謂的“私有云”,就是將把全部科技設備硬件裝入到一個資源池,讓每一個硬件設備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它們可以抽象地看作一個個的“水分子”通過各種“作用力”連接在一起,接入的每一個外部應用系統就像“池子”的一個個閥門,閥門開啟,液態化的硬件資源就會流向該應用系統,并且按需供給,時時調控。基于這樣的結構,讓每個應用系統的使用高峰“錯時”,從而實現資源的整體調度,大大提高效率。
對經濟效益而言,云計算集中了資源建設,簡化了分行災備模式,使資源整體利用率提升了4倍。得益于此,光大銀行全行機房機柜數量下降了87%,基礎設施投入降低了40%,人力維護成本下降了48%,整體建設成本一次性節約2億元,每年維護成本降低1300萬,成本優勢顯著。從安全效益來看,光大銀行“私有云”建設參照國際權威云安全評估組織CSA的架構設計,將不同的云用戶實體劃分為不同的租戶,實現安全多租戶隔離,兼顧應用級防護,總分行之間、分行與分行之間、分行不同安全等級應用之間實現了嚴格的訪問控制及安全隔離;從運維模式來說,資源平均交付時間由之前的平均22小時縮短到半小時,同時基礎運維工作由總行統一負責,釋放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分行科技力量,改變和優化了總分行科技運維模式,推動了分行科技人員向“科技經理”轉型,促使科技更好地融入業務之中。
來自光大銀行的信息顯示,該行2015年全面推進科技項目建設,加強整合平臺建設,陸續開發投產了直銷銀行、對公ECIF、資管系統、智能客服系統、新版手機銀行、運營業務全國集中系統、云支付平臺和分行前置云平臺,并上線供應鏈金融平臺整合全程通、加密平臺國密改造等主要系統和功能模塊,完成了5448項新增或改造功能需求,涉及約20.3萬個功能點。(通訊員 樓蓉 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