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一詞經過2年的發酵,在金融江湖上掀起兩大派系: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業的“互聯網+”創新。以第三方支付,余額寶、阿里花唄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最初以咄咄逼人之勢襲來,一度搶占消費者注意力。而傳統金融業在接受互聯網挑戰時,也將沉淀多年的傳統優勢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從服務到產品再到風控不斷顛覆消費者的想象。
未來,兩大派系究竟誰主沉浮?事實上,誰是“互聯網+”創新的主導并不重要,關鍵是看有沒有創造價值。互聯網的本質是渠道,是工具,真正的“互聯網+”創新一定是互聯網技術與行業特性的深度結合,并且能夠帶來持續的客戶體驗優化和商業價值創造。
反觀當下,一些“互聯網+”創新陷入了為創新而創新的迷霧,與提升客戶體驗的初衷越走越遠。而銀行業要撥開這層迷霧,進行有價值的創新,無疑需要把客戶作為中心。當互聯網共享、開放、交互的技術特性深刻改變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之后,傳統銀行創新的方向就是從被動、單一走向主動、互動。
日前,廣發信用卡就率先將互動的概念引入信用卡調額業務,在業內推出首款互動式調額產品——額度紅包,通過內外部大數據實時追蹤客戶用卡情況和額度需求,并借助微信、APP等移動社交平臺以額度紅包等形式與客戶互動,主動將額度給予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從根本上解決了信用卡額度資源和客戶需求相匹配的問題。
“你和我”替代“我給你”
在調額業務中引入互動概念,廣發信用卡是第一家。相比傳統的調額方式,互動式調額的創新思路更符合互聯網場景下用戶體驗至上的邏輯。以往信用卡調額主要有兩種方式,客戶主動申請和銀行批量調額,而這是以客戶或銀行單一角度為出發點。在“主動申請”的情景下,客戶需要額度,但銀行從風險成本考慮,未必會批準,導致客戶體驗降低;在“批量調額”的情景下,銀行出于鼓勵消費的目的主動給予信用良好的客戶額度,但部分客戶對新增額度使用率低,導致銀行資本成本提高。
“與傳統調額模式不同,我們通過數據分析選定一批信用記錄良好、用卡積極的客戶發放額度紅包,根據客戶對紅包的響應程度不斷調整額度紅包的發放頻次,并持續追蹤客戶用卡行為。經過一段時間互動,銀行能夠更準確的預測客戶的額度需求,客戶的響應率也非常高。”廣發信用卡相關負責人介紹。
互動的最終結果,就是銀行比客戶更了解其消費習慣,能夠搶先響應客戶需求,主動給予額度紅包,讓客戶有超乎預期的體驗。據了解,以前廣發銀行每半年對客戶的額度使用情況進行評估,然后決定是否調額。而現在這一周期調整為1個月,以便及時追蹤客戶額度需求,主動給予。
互動所產生的更深一層意義,則是找到了客戶額度需求與銀行成本收益的最佳平衡點。廣發信用卡相關負責人表示,互動式調額,意味著客戶不再是調額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既可以選擇接受額度紅包,也可以放棄。銀行通過大數據實時追蹤客戶用卡情況和額度需求,將額度資源投放在具有真實額度需求的客戶,有效提高了額度使用效率。
互動,讓銀行更懂你
站在客戶的角度,沒有什么比“想我所想、給我所需”更讓人驚喜。尤其是當前,大部分銀行需要客戶打客服電話才可以調額,生效時間也在1—3天不等,這對崇尚智能化、即時化的年輕消費群體來說,無疑是體驗“痛點”。互動式調額產品的突破就在于,它立足互聯網技術創新,直擊客戶需求,主動為有額度需求的客戶提供能夠即時生效的額度紅包,為信用卡行業帶來客戶體驗的一次飛躍式提升。
給客戶超乎預期的體驗背后,是廣發卡在“互聯網+信用卡”的道路上持續深耕。自發行第一張信用卡開始,廣發就明白客戶體驗對于這個行業的重要性。持續改善和優化客戶體驗的前提是對客戶需求的深入挖掘,而互聯網則為銀行了解客戶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廣發信用卡相關負責人介紹,客戶的每一筆交易,每一份賬單,每一次調額都可以看作是客戶與銀行的互動,每一次互動都會形成數據,“這些數據集中起來,就是我們了解客戶最寶貴的資源”。
圍繞互動進行客戶體驗優化,廣發信用卡有很多成功經驗。早在2012年廣發信用卡就順應客戶在移動端的業務需求首批開通了微信銀行,基于互動社交平臺為客戶帶來全新的服務體驗。此外,還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與信用卡業務的結合,推進智能客服系統的建立。經過兩年多發展,目前廣發信用卡微信智能客服已經能解決90%的客戶需求,日均互動量超140萬。
在個人征信領域,廣發信用卡也一改客戶被動接受信用評價的局面,業內首批推出信用分,讓客戶了解銀行對其的信用評分和信用等級,并通過相應的優惠活動和權益增強客戶與銀行的互動,使客戶掌握個人征信管理的主動權。
額度紅包的創新同樣是基于對互聯網開放、互動特性的深刻洞察。通過分析上千萬客戶與銀行的互動數據,搭建數據模型,預測客戶需求,繼而進行“互聯網+”創新,廣發信用卡正不斷以互動創造客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