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銀行,它肩負實業興邦使命而生,坐擁國際化基因與視野,始終心系實體經濟。
有一家銀行,它背靠集團大樹,擔綱實業的兄弟姐妹們也是枝繁葉茂,大家庭的每一次“集體行動”,都可能是金融與實業的標志性握手。
1987年—2017年,這家銀行——中信銀行“三十而立”!
30年時光,中信銀行已經成為一家資本實力雄厚,頗具市場競爭力的綜合性、現代化、國際化商業銀行。中信銀行的成長日志可以說是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不斷成長與蛻變的縮影,記錄了金融企業在風云激蕩的年代中不懈追逐中國夢的時代精神。
發軔于斗室 書寫金融史
生于斗室,卻綻放于世界舞臺。
大多數人都并不知道,如今千余家網點覆蓋全國所有省級機構并已拓展至海外的中信銀行,彼時是從北京國際大廈一間小小的會議室發軔而來。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國際大廈,時任董事長榮毅仁先生主持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信實業銀行成立。這是改革開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國性綜合性商業銀行。對于中國的銀行業來說,1987年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一年。正是在這一年,商業銀行的概念在我國真正落地。
按照榮毅仁先生的期許,中信銀行成立伊始就向著“面向全國,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的新型商業銀行”的目標努力前行。年輕的中信銀行積極走出國門,大膽參與境內外金融市場競爭,并代表中信集團在東京、紐約、倫敦等資本市場上成功地發行了一筆又一筆債券,多次作為國際銀團參與行和牽頭行參加對國內外企業的銀團貸款,為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大力引進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書寫了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多個第一:1987年12月份,與美國惠譽證券合作開展民航租賃,成為國內率先與國外公司合作從事飛機租賃的商業銀行;1996年,牽頭國內13家金融機構為伊朗德黑蘭地鐵項目提供了2.69億美元出口買方信貸銀團貸款;1998年,與美國使館合作推出了代收美國使館簽證申請費和代傳遞簽證資料業務,并獨享這份信任至今……
2002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商業銀行向建立現代金融企業邁進。為了適應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中信銀行于2005年正式啟動了改制上市的步伐,并于2007年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中信銀行的IPO在資本市場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信銀行的發行上市在同業中創下了股改上市的較快時間紀錄,同時也創下了較低的價格敏感性、較高的定價水平等多項紀錄。上市期間,中信銀行再展創新風采,受到了境內外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和追捧,引發了市場的巨大反響,發行市凈率高達2.84倍,市盈率高達39倍,發行估值水平超過彼時已上市的所有中資銀行,A股和H股合計共籌集資金(扣除上市發行費)約448.36億元人民幣,書寫了中國企業上市發行的嶄新篇章。
成功上市更是給中信銀行的發展插上了翅膀。截至2016年年末,中信銀行(并表口徑)總資產達到5.93萬億元,當年營業收入1537.8億元,凈利潤416.3億元。在境內138個大中城市設立了營業網點1,424家,擁有員工5.8萬人。
對于中信銀行來說,三十年來不斷沉淀、超越以及突破自我的種種紀錄更像是前行中的一份鼓勵,欣喜之余轉化為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
初心為實業 背靠“兄弟連”
30載堅守服務實業的初心,卻從未孤軍作戰。
在十八歲的成年禮之前,呈現于銀行業和客戶面前的中信銀行,一直名為中信實業銀行。
“作為一家在誕生之際以‘實業’二字命名的銀行,中信銀行一直希望實業報國,三十年以來,中信銀行始終不忘初心”,中信銀行一位履職時間超過20年的老員工表示,“那個時候也沒有虛擬經濟的提法,而且成立這家銀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支持實業的發展。”
事實上,無需加冕,最優秀的商業銀行們經過數十年或十數年的沉淀,都是自帶光環。“公司銀行是中信銀行的特色,就如同零售之于招行,同業之于興業,小微之于民生”,在銀行業人士眼中,“在中等規模的全國性商業銀行中,中信銀行的公司銀行一直是‘行業一哥’,而且這種強勢的市場地位可以延續至多個細分指標上”。
中信銀行在對公業務領域的強勢地位與其精確而高效的客戶篩選有關。據了解,中信銀行對公業務的客戶重點定位于“大行業、大客戶、大項目和高端客戶”。
“中信銀行并不是只服務于上述大企業,而是服務于以上述大企業為核心的金融生態”,中信銀行人士表示,“生態圈中,一定有一個或者是若干個核心企業,它們可能屬于制造型、也可能屬于平臺型。制造型企業的生態鏈,上游有采購,下游有銷售;平臺型企業的生態鏈之間并沒有產生銷售關系,而是部分企業依托于平臺來存在,從而構成生態圈。生態圈中,大、中、小、微型企業都有,還甚至有個人的客戶以及終端消費者。”
在多位銀行業人士眼中,中信銀行的成功尤其是對公業務的成功,一是與近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有關,這也是30年來中國金融業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二是與中信集團的鼎立支持有關。
中信集團被投資界稱為“中國GE”,也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全牌照金控公司之一,且中信集團本身也是金融加實業的集團,在若干細分領域都占有市場優勢。就金融領域來看,中信集團在證券、基金、信托、期貨四個子行業都頗有建樹;就產業領域來看,中信集團在多個領域的控股子公司都是行業龍頭。
依托中信集團全牌照金融平臺,中信銀行向對公客戶提供綜合融資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2016年中信銀行聯合集團金融子公司共同為456家企業提供涵蓋債券承銷、并購貸款、股權投資、融資租賃、基金等不同金融產品服務,融資規模超過5,860億元。此外,中信銀行和中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中信證券、中信環境、中信建設等組成“中信PPP聯合體”,對接各省市重點PPP項目100余個。由中信銀行主導的中信聯合艦隊與多個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20余家地方政府提供意向性融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托管集團各子金融公司產品余額7,13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發揮對公業務優勢、回報實體經濟并不等于中信銀行選擇了一條腿走路。2014年7月份,以傳統對公業務見長的中信銀行重新審視市場環境、客戶需求和自身發展,正式啟動了零售戰略二次轉型,全力布局“大零售”。截至2016年年末,中信銀行零售銀行價值貢獻快速提升,零售板塊營收占比較2014年提高6.1個百分點;網點產能快速提升,網均管理資產10.28億元,增長14%。
創新在路上 轉型有目標
創新之路永無止境,卻不妨礙腳踏實地的踐行一個個小目標。
縱觀中信銀行的發展史,“創新”是根植于中信銀行文化的基因,是推動銀行持續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中信銀行繼承和發揚了中信人“勇于創新”的傳統,在中國金融發展史上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華麗篇章。從率先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先行赴美發行的公募債券開始,中信銀行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政策方向,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成功獲取了一大批業務試點資格;成立了產品創新管理委員會,建立了綠色審批通道、上下架淘汰制、金點子研討制等業務創新機制,產品創新釋放出巨大活力。
時至今日,很多業務已經成為中信銀行引以為傲的優勢產品,成為了獲客能力強、業務貢獻高、品牌效應好且易于復制推廣的“大單品”,中信銀行的品牌影響力快速提升。例如,“交易+”品牌發布打響市場,截至2016年年末,交易銀行客戶數達到33.7萬戶、交易筆數超過5200萬筆;“政府綜合金融”取得各級財政代理業務資格逾400項,實現了所有省級國庫集中收付資格和地方國庫現金管理試點地區的全覆蓋;“資產托管”保持領先,截至2016年年末,公募基金托管規模排名股份制銀行榜首;信用卡經營效益再創新高,2016年獲得中間收入177億元。
互聯網金融創新方面,百信銀行正式獲批籌建,開啟“金融+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新篇章;中信銀行聯合12家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起設立了“商業銀行網絡金融聯盟”,搶抓互聯網金融制高點。
與永不停歇的業務創新不同,中信銀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給自己制定出了明確的規劃,并深化結構調整,努力向目標邁進。“十三五”期間,中信銀行將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導向、三大板塊、四大目標、五個定位、六大支點”的戰略指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成為業務特色鮮明、盈利能力突出、資產質量較好、重點區域領跑的綜合融資服務銀行。
具體而言,“一個中心”即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兩個導向”即是以價值創造和輕型發展(輕資本、輕資產)為導向;“三大板塊”即是形成公司銀行板塊、零售銀行板塊、金融市場板塊三大業務板塊和盈利點;“四大目標”即是努力實現核心經營目標、結構調整目標、客戶拓展目標、渠道建設目標等四大戰略目標,走在競爭前列;“五個定位”即是堅持公司大客戶、零售中高端、同業廣覆蓋的客戶定位,堅持以公司銀行為主體、零售銀行和金融市場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業務定位,堅持聚焦京津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以及北上廣深的區域定位,堅持新經濟、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行業定位,堅持物理網點多元化、電子渠道移動化、第三方渠道平臺化的渠道定位;“六大支點”即是以中信平臺為依托,實施綜合化經營戰略;以大單品為龍頭,實施特色化經營戰略;以大資管為抓手,實施中間業務發展戰略;以互聯網金融為突破口,實施渠道一體化戰略;以人民幣國際化為契機,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以創新體制改革為重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六大戰略支點。
30年來,中信銀行始終緊跟時代發展與行業創新的主旋律,瞄準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金融需求,主動作為、不斷創新,為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金融血液。如今三十而立的中信銀行,更加成熟穩重、愈發從容不迫。中信銀行將繼續探索與經濟新常態和市場化改革相適應的新型股份制銀行發展道路,做一個有擔當的企業公民,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故事一:中信銀行“賣車記” 每賣10輛新車就有1輛在中信銀行做貸款
“去年全國一共賣了2400多萬輛乘用車,一年大概是4萬億元的汽車新車銷售市場。其中,中信銀行的融資規模超過4000億元,也就是說,十分之一以上的新車銷售是通過中信銀行融資進行的;另外,全國一共有約2.6萬家-2.7萬家4S店,中信銀行合作的大概有4000多家,占比約為15%左右。”講起中信銀行的對公業務“大單品”汽車金融的營銷數據,中信銀行產品經理的語氣格外自豪。
汽車產業,可謂強國重器,商業銀行自然十分重視金融支持汽車產業發展,而中信銀行毫無疑問是個中翹楚。該行廣州分行更是在屢次“雪中送炭”的同時,保持了幾乎“零不良”。
汽車制造業是廣州市工業的重要支柱。2017年一季度,廣州市汽車制造業產值為1129億元,同比增長22.1%,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達93.5%。雖然,如今的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家2016年銷量37萬臺的民族汽車品牌,但回憶起成立之初的融資困境,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郁俊仍記憶猶新——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2011年,廣汽傳祺僅銷售1.7萬臺;2012年,銷量也僅為3.4萬臺。
在最為艱難的2012年,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考察了項目的可行性,以及該公司的財務狀況之后,果斷繼續保持給予廣汽乘用車授信支持10億元,額度可用于流動資產貸款以及固定資產貸款。當時,中信銀行一度成為廣汽乘用車唯一的貸款銀行。近年來,隨著廣汽傳祺銷售規模的增長,其下游經銷商的融資需求越來越大。今年,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與廣汽傳祺正式開展汽車經銷商庫存融資合作,該行還擬將廣汽傳祺汽車金融網絡授信額度,由5億元調整到25億元。
此外,中信銀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支持也可謂是全維度的。
近年來,國家對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直持鼓勵態勢,但是,新能源汽車制造行業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企業,特別對于新能源客車而言,由于終端客戶絕大部分采購審批周期較長,企業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被董明珠看好并入股的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珠海銀隆),致力于打造以鋰電池材料供應、鋰電池研發、生產、銷售為核心,延伸到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等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中信銀行廣州分行根據珠海銀隆實際情況,量身定制融資服務方案。該行橫琴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企業自身發展出發,通過控制成本和提升產能達到規模經濟,對于降低成本很重要,銀行自然盡全力支持”。珠海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則表示,“中信銀行是對我們支持力度最大、辦事效率最高的商業銀行,今年5月份新批的授信額度為276億元,可以保障公司擴張,實現全年300億元的銷售目標。”
新能源汽車被視為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新機遇,然而,續航里程短、充電設備少、充電時間長,是目前新能源汽車應用的最大痛點所在。
廣東萬城萬充電動車運營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電動汽車投資運營和充電網絡建設運營于一體的企業,也是做充電樁最早的一批企業之一。萬城萬充同樣為中信銀行廣州分行的授信客戶之一,已獲得來自中信銀行全流程的綜合融資服務支持。
在能源行業工作30年的萬城萬充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蔡清偉提到,萬城萬充跟非常多的銀行打交道,只有中信銀行為他們在融資、結算、零售等業務領域進行嵌入式的全面合作。
據了解,近年來,中信銀行圍繞汽車行業客戶最迫切、最普遍需求,整合支付結算、現金管理、資產托管等服務領域,依托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優勢,提出了“交易+”服務品牌,從產業鏈上游的保理、訂單、商票融資、到對核心廠家的全方位產品服務,以及汽車銷售端的庫存采購融資、中長期融資、二手車交易融資、集團現金管理和各種投資理財業務,最終服務延伸到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目前,中信銀行與約70個品牌廠家建立了總對總合作關系,累計融資超過3萬億元,對個人客戶累計放款量近500億元。
故事二:中信銀行“高鐵煉成記” 為內蒙古自治區基礎產業輸血4000億元
“嗚!……”8月3日10點18分,隨著一聲鳴笛,D6980次列車從呼和浩特東站準時發車。這不僅標志著張呼高鐵(張家口至呼和浩特)烏蘭察布至呼和浩特東段正式開通運營,也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自此正式邁進高鐵時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建設的高速鐵路中,中信銀行呼和浩特分行創新融資模式,給予100億元資金扶持,為金融同業樹立了榜樣。
2016年內蒙古經濟總量接近1.9萬億元,位列全國中游,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鐵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現代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日益健全。這靚麗的成績單上,也留有中信銀行的“筆耕不輟”。
想要富,先修路,但基建項目普遍存在資金缺口大、融資期限長,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和債權融資模式難以解決其融資難題。
中信銀行呼和浩特分行的作答是與政府合作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并通過將股權與債權融資服務相結合,輸血地方基建項目。
中信銀行呼和浩特分行投行與同業部總經理助理孫少輝表示,截至2016年年末,該基金已落地6筆,規模合計近500億元,包括60億元包頭草原絲綢之路建設基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等。
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軌道交通項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光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銀行在此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呼和浩特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也是在中信銀行的幫助下,通過軌道交通基金方案項目吸引了不少金融機構和投資人參與,緩解項目近80%的資金問題。”
中信銀行與內蒙古大草原結緣于2007年。據中信銀行呼和浩特分行工作人員介紹,中信銀行呼和浩特分行是中信銀行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第一家省級分行,現下轄包頭、鄂爾多斯、赤峰3家二級分行,34家營業網點,員工人數近1000人,各項業務經營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連續多年處于龍頭位置。
近年來,中信銀行已累計為內蒙古自治區交通運輸、能源、制造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民生工程等重大項目投入了資金約4000億元。截至2017年上半年,在重點項目方面實現投放約170億元。圍繞內蒙古自治區正在推進的“七網”規劃的重點項目有16個,項目金額合計684億元。其中,支持公路網建設項目3個,項目金額合計331億元;支持能源網建設項目10個,項目金額合計286.05億元;支持水利網建設項目2個,項目金額合計61.6億元;支持市政建設項目1個,項目金額5億元。
故事三:“獨角獸”養成記 中信銀行金融助力“豬八戒網”蝶變
從五年前的一百多人發展到如今近五千名員工,從被風投預言難以存續到成長為估值上百億元的“獨角獸”企業,豬八戒網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精彩。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幕后,金融的鼎立支持不可或缺——中信銀行總行以及重慶分行多年來急客戶之所急,與豬八戒網一路并肩前行,并成為其主辦銀行,進行多維度融資服務。
2006年,曾任某晚報首席記者的朱明躍創立了豬八戒網,該網是服務眾包平臺,服務涵蓋品牌創意、產品制造、軟件開發、企業管理、企業營銷、個人生活六大類別共計600余種現代服務,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如今的豬八戒網擁有500萬家中外雇主,1000萬家服務商,市場占有率超過80%。
然而,即便是如今的“獨角獸”,在初創期大多也處境艱難。2007年,一家國際大型風投企業曾接觸過豬八戒網,風投那時判定,豬八戒網的模式做不長久;2011年4月份,該風投企業再次來到重慶,發現豬八戒網不僅還活著,而且居然把競爭對手全部熬至出局并成了行業第一,當即決定投資A輪666萬美元。這筆資金對于當時的豬八戒網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彼時,豬八戒網還只有一百多位員工,生存問題都還沒有解決。
但由于資本金結匯政策非常嚴格,豬八戒網員工工資、租金等很多日常開支都無法及時使用這筆資金,企業異常焦急。了解到企業難處后,中信銀行重慶分行第一時間聯絡各分支機構,積極準備材料,帶領客戶爭取管理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同時耐心引導企業在遵守政策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佐證資料,達標監管……經過一系列努力,中信銀行終于協助企業化解了生存危機,雙方的親密關系也由銀行與客戶上升為互信的伙伴。
2015年,中信銀行重慶分行各管理部門總經理前往豬八戒網調研,在詳細了解企業情況后,果斷建議豬八戒網下一步實行輕資本投入擴張戰略,這一建議與朱明躍的想法不謀而合。另一方面,豬八戒網C輪融資資金到位,又恰逢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號召,豬八戒網于是圍繞主營類目建立“垂直產業”型、“產業鏈”型孵化園區,在全國形成線下服務能力矩陣。與此同時,中信銀行繼續與豬八戒網深入交流,探討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趨勢及前景,經過各家分行的協同,豬八戒網將落地城市的孵化園企業基本賬戶都開立在中信銀行,并逐漸展開工資代發、孵化園入駐企業開戶、客戶資源共享等深層次合作。
隨著多輪風投資金的進入,豬八戒于2015年下半年將上市提上日程。中信銀行的兄弟單位中信證券更是擊敗眾多競爭對手,成功成為豬八戒網的上市輔導券商。此后,豬八戒提出了高管持股的融資需求,中信銀行攜手信銀深圳、中信信托整合資源,以達到合法合規、嚴控風險的目的,最終項目成功獲批,開創了非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融資項目的先河。這也是中信集團“兄弟連”協同服務客戶的又一個成功案例。(通訊員 蔡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