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居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加強,對健康服務及保障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健康險市場因此迎來了發展機遇。對此,各保險公司紛紛布局這一領域,打造“爆款”產品,使健康險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競爭態勢。
創新讓健康險不再“高端”
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有79家險企向中國人身保險產品信息庫報送了2768款產品,在售共946款,同比增長了12%。這些產品中又以健康險數量最多,共有70家公司報送397款健康險,占比42%。在健康險“藍海”的業務價值驅動下,各保險公司紛紛在保費、保額及覆蓋病種等方面積極創新。記者采訪發現,不少險企均在健康險領域拿出了各具特色的產品,以分杯羹。
“重疾險作為健康險的重要組成,是滿足國民健康保障核心需求的一類險種,發展潛力非常巨大。”平安健康險移動業務事業部總經理馮晗如此表示。記者了解到,該公司近日推出的一年期互聯網重疾險產品,覆蓋重疾種類超100種、累計保額可突破100萬元,旨在探索借互聯網保險路徑拓展健康險市場,逐步由高端向中端及大眾市場轉型。
眾安保險打造的一款健康險產品近日則開啟了醫療費墊付服務,將以往只存在于高端消費型保險的保險理賠前置服務引入到了中端健康險。眾安健康險產品總監談騰躍表示,希望通過不斷創新來填補健康險市場的空白,為中產家庭提供更多保障。
押注國內健康險市場的,還有外資保險公司。“在稅優政策杠桿的撬動下,中國的健康險將逐步縮小與財險、壽險的差距。”友邦保險集團區域首席執行官蔡強表示。據悉,友邦中國2017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中,健康險比例占據了近半壁江山。
健康險消費占比仍低
盡管增速可觀,但健康險在保費收入上仍然較低。截至2017年底,人均健康險保費支出316元,健康險消費收入占比僅0.5%,而同期的人身險這兩項數字分別為1924元和3%,兩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我國健康險作為醫療保障‘第三支柱’的核心力量尚未完全發揮。”方正證券分析師左欣然向記者表示,目前健康服務的供給不足與需求的不斷增長之間矛盾較為突出,這也意味著健康險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東吳證券等多家機構發布的研報稱,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商業保險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受益于消費升級,重疾險、醫療險等具有高保障性特點的健康險有望成為未來保險行業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東吳證券數據顯示,2012-2016年全行業健康險復合增速高達42.3%。該機構一位分析師指出,這一方面源于健康險的高保障性能切實滿足消費者的保險保障需求,在消費升級驅動的壽險發展浪潮中受益最大,同時符合“保險姓保”的監管導向。“預計未來健康險將以重保障、高價值等產品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