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近日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且將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記者近日在上海、北京、福建、遼寧等地銀行走訪了解到,目前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依然熱賣,但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少銀行推出一種新型的“結構性保本產品”作為替代,發行火爆。
然而,看似存款實則掛鉤衍生品的結構性產品真能穩賺不賠嗎?
保本理財依舊熱賣,存量產品逐步退出
記者日前走訪上海多家銀行網點發現,資管新規發布后,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依舊熱賣,理財經理也會推薦一些非保本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較以前高。
在普陀區的一家上海銀行網點,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在售的保本理財仍有多款,期限從35天到6個月的都有,是極低風險的產品,還有專門針對老年人客戶的“養老無憂”系列,保本保息而且預期年化收益率可達4.5%。
華夏銀行的理財推薦單中,也列有一款“增盈天天理財保本型”長期發行產品,收益率在3.8%至3.95%不等。而其他“增盈”系列新產品收益率基本在5%以上。理財經理表示,這些新發產品是預期收益率,由于風險較低基本都能達到,不少客戶搶購。
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到2020年底,保本產品對應老的資產可以續發,對應新的資產就不能做了,銀行將逐步收縮存量產品規模。
結構性產品成“新寵”,看似存款實則掛鉤衍生品
記者調查發現,近期,一種新型“結構性保本產品”逐漸升溫,這種看似存款實則掛鉤衍生品的產品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新寵”。
記者在中信銀行上海徐匯區一家分支機構宣傳板上看到“保本!4.55%或5.55%”的字樣。理財經理稱,這款“樂贏利率結構保本”理財產品,一部分資金掛鉤了外匯市場,銀行如果做得好能獲得5.55%的收益,若做得不好保底也能獲得4.55%的收益。
記者注意到,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百姓投資風險偏好較低,銀行推出結構性產品的力度更大,且更強調其為“存款”。
據記者了解,結構性產品目前成為保本理財的替代品,在央行的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屬于存款項下,被納入表內,是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
“結構”真假難辨,真能穩賺不賠?
結構性產品是指通過某種約定,在客戶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期權結構,掛鉤匯率、利率、指數、商品等。通常的操作是將本金投資于銀行的定期存款,將定期存款的利息投資于期權市場。根據某個時間段或時間點投資標的價格波動,選擇是否行權。賭對了行權,投資者獲得額外的浮動收益;賭錯了不行權,損失也只是充當期權費的利息,并不影響本金。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一些銀行的結構性產品也存在“假結構”的亂象,風險值得關注。招商證券指出,在當前理財產品違約率整體較低的情況下,結構性產品若不能提供與保本理財相當的收益率,短期內難以起到承接作用,而“假結構”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常用手段之一。
“有些期權投資是虛晃一槍,實際是銀行自掏腰包,把原來送的米和油包裝成金融衍生品,吸引客戶。但其中蘊含的各種風險,需要監管進一步重視和規范。”麻袋理財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