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雷軍與董明珠立下“10億賭約”,此后兩家公司每次發布財報都會引來網友們的圍觀。20日小米集團發布三季報后,將格力與小米對比發現,前三季度營收格力領先182億元(未標明港元之處,貨幣單位都是人民幣)。如今,雷軍與董明珠“10億賭約”進入倒計時,它們是否在做最后的沖刺呢?鹿死誰手,愈加值得期待。
小米想贏得拿出“殺手锏”
受三季報發布影響,小米20日收盤時上漲8.38%,全天成交額22.56億港元,總市值3328億港元。小米上市后近半年來,股價一直下跌,早已跌破17港元發行價。從年內最高的22.16港元降到了現在的14.74港元,下跌近30%。
而格力方面,自今年以來,股價也持續走低,已從年初最高價57.4元下跌至37.99元,跌幅近三成,目前總市值為2285億元。
據小米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人民幣1304.94億元,同比增長64.1%;調整凈利潤67.01億元,同比增長39.3%。上個月格力電器發布三季報,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487億元,同比增34.11%;歸母公司凈利潤211億元,同比增36.59%。對比數據可知,雙方相差約182億元,格力領先。從利潤來看,小米只占格力三成,還是有很大差距。
盡管營收和利潤不如格力,但是從市值上看,小米以折合人民幣2800多億的總市值超過格力,似乎扳回一城。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屬于互聯網公司,市場對其估值還是相對偏高,動態市盈率為13倍,而格力作為傳統家電品牌,市盈率較低,只有8倍。
5年前,小米營收為266億元,約為當時的格力營收22%左右。之后小米業績快速增長,2017年達1146億元,成功跨入千億元俱樂部,約占彼時格力營收的77%。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小米已成功在香港上市,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營收追至格力的87.76%,差距較上一年度收窄。
在最后的競爭時間,小米“雙11”新零售渠道支付金額創下了52.51億元,又正逢空調淡季,在最后一季度內會不會超過格力,還是個未知數。不過,從往年數據來看,格力的營收并沒有季節性變化,要想贏得賭局,小米要拿出更厲害的“殺手锏”才行。
五年對壘他追她趕
2013年12月12日,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的現場,作為制造業代表的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與作為互聯網模式代表的小米董事長雷軍約定了一個“十億賭約”。雷軍現場表示:“請全國人民作證,5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董總輸我一塊錢就行了。”
董明珠當場反擊,“第一,我告訴你不可能;第二,要賭就不是一塊錢,我跟你賭10個億。”兩個“網紅企業家”的10億賭約就此開始。
在這5年間,兩位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不會“賴賬”,賭約事件賺足了眼球。2013年,雷軍在接受《人物》雜志專訪時稱“格力必輸無疑”。2014年接受央視《對話》欄目專訪時,雷軍進一步表示“再過一兩年格力就輸了”。
2015年初,董明珠稱小米開始涉足房地產,賭約取消。雷軍此后則發微博稱,“小米一直強調專注核心業務,不考慮進入家裝或房地產等業務。”
2017年上交會開幕論壇上董明珠笑稱,“明年就要見分曉了,沒問題,我已經認定過了,沒問題!”
今年4月,董明珠又表示,屆時會請國家審計署對兩家企業進行審計,“這個賭還是會繼續履行,認真對待。”
兩家企業5年間你追我趕,鉚足了勁提高業績,甚至互相涉足對方的主營業務市場。2014年底,小米開始推出互聯網空調,同時格力也開始進軍手機市場。
無論雷軍與董明珠誰輸誰贏,小米和格力都有了跨越式發展。5年時間,小米營收增長近5倍,打造了手機之外的產品生態鏈。格力電器業績保持著高位運行,成為空調行業的龍頭品牌。
對于這場賭局,深圳前海國豐優合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少華表示,對旁觀者來說,賭局結果不用過分關注,這種賭局可以理解為朋友間的較勁,誰也不服誰。這5年來,小米和格力在各自的領域內表現都很優異,投資者應該更關注公司本身。小米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中的佼佼者,而格力是傳統制造業中的高品質企業,均屬于資本市場上的優質標的。不論結果如何,它們收獲了市場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