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01月28日訊(記者 陳燕青)隨著年報預告進入高峰期,上市公司商譽減值地雷不斷爆發。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6日,兩市已有逾30家公司因計提商譽減值而虧損。
富臨精工25日晚發布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去年凈利潤虧損22.84億至-22.89億,同比大降715.15%至716.49%。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雖然同比大降超過六成,但依然盈利1.22億元。年報巨虧的原因正是計提商譽減值。公告顯示,公司對收購的升華科技100%股權所形成的商譽進行了初步減值測試,報告期擬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為15.5億元。
同日,福安藥業發布了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去年將虧損約3.58億-3.63億元,而2017年公司盈利約2.85億元。對此,公司解釋稱,主要是預計因收購全資子公司只楚藥業形成的商譽,將計提商譽減值準備6.1億元左右。扣除該影響后,公司凈利潤為2.47億元至2.52億元左右,同比降幅為11.52%-13.28%。
遠方信息、方正電機近日也披露了計提商譽減值準備事宜,消息一出兩公司股票均大跌。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稱,“商譽可視為上市公司為收購標的公司未來盈利而支付的溢價。如果標的公司業績達到預期,商譽就只是賬面數字,而如果標的公司不達預期,期末就需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而最終計提的減值金額有可能遠大于標的公司的盈利,導致公司出現虧損?!?/p>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商譽減值的風險主要是由于被收購方的業績低于預期或者是出現業績下滑可能會影響到商譽的價值,從而需要進行減值,投資者對于尚未業績預告且商譽規模較大的公司還是應保持警惕。
眾所周知,中小創因前幾年外延并購較多導致商譽規模較大,其減值風險一直令市場擔憂。從商譽占凈資產的比例來看,創業板占比最高,為18.6%;中小板次之,為10.6%。
對此,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指出,“伴隨著牛市并購重組后遺癥商譽減值風險的爆發,外延并購對中小創的業績貢獻在部分季度已由正轉負,2018年仍是商譽減值的高峰年。展望2019年,政策的放松有望加速并購重組回暖趨勢,疊加2018年商譽減值風險的集中釋放,整體中小創業績預計2018年見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