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國家外匯管理局通報了17起外匯違規案例,涉案主體包括5家銀行、6家企業、6名個人,罰款金額總計8443.7萬元人民幣。
本次為2019年外匯局首次集中通報外匯違規案例,從總罰款金額來看相對較大,而且兩起案例罰款金額創去年以來同類案例的新高。其中,浙江籍洪某向他人賬戶支付3.12億元人民幣,私自購買外匯,用于在境外購買房產等,被處以2497萬元人民幣罰款。
2018年全年,外匯局共通報了6次外匯違規典型案例,罰款金額最大的一次總計約1.03億元人民幣,另外5次通報的總罰款金額均小于本次通報。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自2018年12月6日起,外匯局首次披露企業和個人的外匯違規行為處罰信息被納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另外違規個人還被實施“關注名單”管理,本次延續了這一處罰措施。
關注16人被罰近3000萬元
個人境外購房,花3億私自買外匯遭巨額罰款
6起個人外匯違規案例總計被罰款2843.14萬元人民幣,平均每起罰款473.86萬元。
違規原因較多的為非法買賣外匯,6人中有4人因此被罰,包括四川籍劉某、湖北籍曹某、重慶籍彭某、安徽籍張某,非法買賣的外匯涉及港元和美元。非法買賣外匯一般通過地下錢莊進行,常見操作方式是將人民幣打入地下錢莊控制的境內賬戶,通過地下錢莊兌換外匯匯至境外賬戶。
本次通報的個人外匯違規中,罰款金額最大的是浙江籍洪某私自買賣外匯案,涉案金額上億,罰款金額超千萬。根據通報,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洪某向他人賬戶支付3.12億元人民幣,私自購買外匯,用于在境外購買房產等。洪某被處以罰款2497萬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也刷新了去年以來個人罰款金額的紀錄。2018年外匯局通報的個人違規案例中最大罰款金額為1418萬元,這也是去年通報的36起個人外匯違規案例中唯一超千萬的罰款金額。
此外,本次通報中,個人外匯違規中最常見的分拆逃匯只有一起——廣東籍孫某分拆逃匯案。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廣東籍孫某利用34名境內個人的個人年度購匯額度,將個人資金分拆購匯后匯往境外賬戶,非法轉移資金合計244.62萬美元,用于境外投資等。其被處以罰款83萬元人民幣。
分拆逃匯的常見手段是利用多人的個人年度購匯額度(每人每年5萬美元)將個人資金分拆然后匯至境外賬戶,通常被稱為“螞蟻搬家”。在去年外匯局通報的36起個人外匯違規案例中,有18起分拆逃匯案例,占到總數的一半。去年分拆最多的一位使用了173人的個人年度購匯額度。
關注26企業“吃”5000萬元罰單
企業違規均因逃匯“中式快餐赴美上市第一股”上榜
本次外匯局通報的6起企業違規案例,案由十分集中,全部為逃匯。而記者注意到,逃匯是企業外匯違規的最常見原因,在外匯局2018年全年通報的44起企業外匯違規案例中,有31起案由為逃匯,其一般操作方式為使用虛假或無效合同、發票、提單等,虛構貿易背景對外付匯。
此次6家企業共計被罰款5149.23萬元人民幣,平均罰款金額為858.21萬元。涉及企業包括山東清源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飏帆貿易有限公司、鄉村基(重慶)投資有限公司、寧波慧力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北京欣華陽商貿有限公司、泰豪電源技術有限公司。
其中,罰款金額最大的是廣州飏帆貿易有限公司,該企業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間,使用虛假提單,虛構貿易背景對外付匯9285.8萬美元,被處以罰款3734萬元人民幣。這一數字是去年企業外匯違規案例中最高罰款金額的兩倍有余。當時,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逃匯案,公司被罰1530.8萬元人民幣。
此外,本次通報的企業違規案例中,媒體報道中有“中國版肯德基”之稱的中式快餐企業——鄉村基(重慶)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鄉村基”)也在列,并被罰款302萬元人民幣。根據外匯局通報,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鄉村基(重慶)投資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未按規定辦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及變更登記,違規向境外母公司匯出利潤,金額合計885.99萬美元。
鄉村基的母公司為Country Style Cooking Restaurant Chain Co,Ltd,注冊地為開曼群島。鄉村基曾獲紅杉資本和海納資本兩家風投機構投資,是中式快餐赴美上市第一股。不過,在2010年紐交所上市的近6年后,其宣布完成私有化方案,從紐交所退市。
Wind數據顯示,鄉村基IPO募集資金9487.5萬美元,曾受投資者熱捧,但其上市之后,業績表現不佳,股價不斷下行,最終私有化價格相較于IPO價格折價幅度達68%。
關注35銀行遭罰沒超450萬元
虛假轉口貿易付匯仍為銀行違規“重災區”
本次通報的5家銀行分支機構共計被罰沒451.33萬元,平均每家90.27萬元。
從案由上來看,銀行外匯違規最主要的原因為虛假轉口貿易付匯。5家被通報銀行中有3家是因此案由違規,包括南京銀行上海浦東支行、農業銀行寧波市分行以及工商銀行南昌北京西路支行。具體操作方式為,憑企業虛假提單、無效提單或重復單證辦理轉口貿易付匯業務。3家銀行分別被處以罰沒款80萬、64.48萬、111.54萬元人民幣。
記者梳理發現,虛假轉口貿易是銀行違規常見案由,在2018年外匯局通報的50個銀行違規案例中,與轉口貿易相關的違規案例有13個。另一個銀行違規“重災區”為違規辦理內保外貸。2018年,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例達到21個。
本次通報中,有一家銀行出現違規辦理內保外貸問題。興業銀行臺州分行因違規辦理內保外貸被罰沒95.31萬元。銀行在此方面違規主要體現為,在辦理內保外貸簽約及履約付匯時,未盡審核責任,未按規定對債務人主體資格、貸款資金用途、預計還款資金來源、擔保履約可能性及相關交易背景進行盡職審核和調查。
此外,招商銀行杭州分行因違規辦理個人分拆售付匯被罰沒100萬元。根據外匯局通報,2016年1月至11月,招商銀行杭州分行違規為客戶利用303名境內個人年度購匯額度辦理分拆售付匯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銀行去年也因同樣的原因被通報。招商銀行濟南分行在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一年半的時間內,利用多達702名境內個人年度購匯額度,為客戶辦理分拆售付匯業務,該行被處以罰沒款60萬元。
2018年全年,共有5個銀行外匯違規案例是因為個人辦理分拆售付匯業務被通報,涉及中行、建行、工行、招行等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