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七十年的發展中,深圳無疑是年輕的。但在這座年輕的城市里,卻有一家歷史悠久的金融機構,一家土生土長的深圳本土銀行——深圳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深圳農商行”)。扎根深圳本土六十余載,深圳農商行以“價值銀行”的差異化經營之路,深入民營經濟,服務普通大眾,以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的經營風格,從農村信用社蝶變為現代化商業銀行,每一個步履,每一個印記,都與深圳特區合軌共振,共同發展。
扎根深圳60多年,深圳農商行始終將“成長于深圳本土,堅守服務本土社區”這顆初心牢牢捧在手心,服務觸角早已深入深圳的“毛細血管”。目前,深圳農商行有200多家網點,服務深圳1000多個社區,是深圳網點最多、離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最近的零售商業銀行。同時,為深圳約1500萬戶客戶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現有民營企業貸款客戶數占公司貸款客戶98%,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占公司貸款90%以上;全口徑小微企業約有3萬多戶,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50%以上。在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深圳農商行也是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受益者,從2005改制至今,深圳農商行資產規模年平均增長16%左右,資產質量保持平穩,實現了自身速度、質量、效益的穩健發展,書寫出優秀的金融服務樣本。
同根同源的天然優勢
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取決于其對自身資源稟賦及其目標客戶行為的深刻理解。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發揮優勢,深圳農商行走出了一條“專注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道路。
作為本土銀行,深圳農商行全面參與了深圳推進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社區零售銀行”的戰略定位下,深圳農商行最初服務于廣大原特區外由農村集體經濟轉變而來的社區股份公司、社區居民以及來深建設者,借助于深圳農商行的信貸支持,深圳原特區外社區興建工業廠房及宿舍達7000多萬平方米,吸引了大量外來人才和外來投資,助推當地社區和居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隨著深圳經濟的蓬勃發展,社區經濟的形式也進一步演變,越來越多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在社區興建的工業園里孵化、生長、發展。深圳農商銀行順應這一趨勢,及時將金融服務延伸到在社區內生產經營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
“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是我們天然的職責,這是與生俱來的使命。”深圳農商行一位負責人坦言。并不是網點多,就等于深入民心企心,內在的一致性更容易引起共鳴,將心比心。實際上,作為專注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零售銀行,深圳農商行早就植入了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DNA。改制以后的深圳農商行,以民營的股權結構獨立經營,自身就是一家民營企業,從最初的農村社員合作到現代企業市場化治理,同樣經歷了求生存謀發展的艱辛,民營銀行的草根性讓深圳農商行更能以市場為導向,與民營和中小微企業同發展、共命運。
作為一家中小商業銀行,深圳農商行一直不求大、不怕小,苦練內功,形成與大行之間的錯位服務,精耕細作民營和中小微長尾客戶。加上適度規模和有效風控,深圳農商行的選擇結出碩果:深圳農商行用260多億元的資本規模撬動了3.5倍的民營業務、3倍的小微業務規模,獲得了持續穩定的收益來源。
專注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初心定力
“回歸金融本源,服務實體經濟”,近些年金融行業普遍提出這樣的希冀。但深圳農商行無需“回歸”,只因從未離開。如果說專注服務小微是深圳農商行的歷史優勢和先天優勢,那么在時代的變幻中保持真我,才是深圳農商行引以為傲的初心。
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深圳農商行是第一線的實踐者,是孜孜不倦的執行者。從最初支持農村經濟,到八十年代初支持“三來一補”等加工企業,到九十年代及本世紀初全力配合深圳市制造業等第二產業的發展,到近十年來緊跟深圳市產業升級的步伐,旗幟鮮明地提出與科創企業同路前行。深圳農商行緊貼深圳經濟發展脈搏,不斷探尋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路徑,每一步都在詮釋著一家本土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社會責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該行有關負責人談到,“民營、中小微企業就是深圳農商行源源不斷的活水,是深圳農商行的戰略選擇。深圳農商行長期扎根基層,貼近市場,多次歷經市場結構變革、金融危機洗禮,深刻體會到社會發展的生命力來源于實體經濟,最具有市場活力的就是頑強的民營和中小微企業。”
“500萬大于5個億”,這是深圳農商行的經營邏輯。在深圳農商行看來,5億元貸款可以扶持100個500萬元規模的貸款客戶,幫助10個或更多行業,鍛煉100個員工。“小微企業雖然只有幾十個員工,但后面就是幾十個家庭,直接反哺他們,有著更為現實和直接的社會意義。”該負責人談到。
早在2009年,深圳農商行便成立了小微金融部,專門為小微企業提供小額信用貸款,引導全行資源更多地向小微企業傾斜。截至2019年9月底,該行普惠金融部累計服務小微企業近2萬戶,累計發放貸款20多萬筆,發放金額170多億。如今,小微金融部升級為普惠金融部,深圳農商行不斷拓寬和加深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廣度和深度,更加堅定繼續走服務社區、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踐行普惠金融的發展道路。
清醒認識,堅守初心,深圳農商行一直堅定走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道路,積累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經營思路、產品服務、內控體系和IT系統等,全方位地保證服務中小微的市場定位不偏移。
緊跟市場的應變能力
今年8月18日,《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引發,為深圳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契機。科技、創新成為深圳發展的兩大關鍵詞。
“抓住當下機遇,跟上時代快車。土地里長出什么花,我們就澆什么水。”這是深圳農商行的發展之道。據統計,2018年深圳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540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總數高達1.44萬家,位居全國城市第二。緊跟深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經濟發展節奏,深圳農商行主動擇道同步,啟動向金融服務科技型企業的轉型,服務更多中小科創企業。
深圳農商行發展策略因時因勢而變,主動研判政策方向,延伸網點市場觸角,抓住深圳培育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點,2017年初提出“零售+科技”雙特色發展戰略。為對接高新企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的金融服務需求,該行制定了“3年2000戶200億元”專項額度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目標。截至2019年6月,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戶數已超2000戶,貸款余額超160億元。
深圳農商行在向服務科技型企業轉型過程中,以小微科技型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小微科技型企業的占比在85%以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服務中小微企業和民企的決心和力度。
專業高效的服務水平
走進深圳農商行車公廟支行,客戶接待室陳列著做工精美的美術印刷品,這些藝術品都來自雅昌文化集團(深圳)有限公司,昭示著一段銀企合作的故事。2016年底,雅昌文化需要短時間內尋找新的合作者來度過資金周轉難關。深圳農商行在得知雅昌文化的情況后,立即決定支持,從第一次貸前調查,到綜合授信方案審批完成,僅歷時25天,支行人員直接在雅昌文化辦公,與客戶充分溝通,貸前調查的時間大大縮短,支行與總行授信審批部進行了充分、及時的溝通,突破了只根據抵押物的價值進行額度核定的慣性思維。
深圳農商行積極履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責,通過資源配置傾斜、授信政策指引、考核激勵、差異化授權等措施不斷鼓勵和引導支行擴寬服務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覆蓋面,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與雅昌文化的合作就是一個例證。
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特征重在“快”,他們等不起繁瑣冗長的審批流程。如何切實提升服務效率,深圳農商行多措并舉。
下放貸款審批權,基層支行擁有2000萬審批權,小額信用貸款單崗審批,縮短了審批流程,提高了貸款決策效率;靈活的產品設計權限,深圳農商行鼓勵基層支行創新產品,及時滿足區域商圈、客群的特殊需求,總行在一周內完成風險審核,最短時間內推向市場,提高了市場響應速度,目前支行創新產品數十種之多;線上渠道業務分銷權,線下推送線上受理,提高了小微服務的覆蓋面和易得性;在不斷豐富線上個人信貸產品種類的同時,企業可以線上申請的“票e貼”、“稅e貸”等信貸產品也不斷推出。這些“接地氣”的直擊市場一線的舉措加速了深圳農商行小微服務引擎的運轉。
搭建平臺,匯集服務力量。參與政府服務平臺項目,深圳農商行已與深圳市工商聯簽訂“總對總”合作協議,完成區級工商聯的對接;與深圳各區級科創局合作推出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孵化貸”、“成長貸”產品,拓展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
貼近客戶的有效創新
縱觀金融服務市場,不難發現,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產品的同質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競爭激烈。一貫堅守初心,認清自我的深圳農商行,從容應對,以產品和服務創新貫徹差異化策略。
自提出“零售+科技”雙特色發展戰略以來,深圳農商行舉全行之力支持科技型企業。各支行紛紛行動,逐個聯系轄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深圳農商行觀瀾支行仔細梳理轄內高科技企業名單,主動拜訪了國瓷永豐源,推介了一款300萬元額度的信用貸產品。永豐源負責人回憶:“當時公司正處轉型期,雖然深圳農商行審批的貸款不算多,但也是對我們公司發展前景的認可。”
企業轉型往往是風險點所在,但針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深圳農商行重點圍繞企業“成長性”,通過多層次調研和授信經驗的積累,形成獨特的風險分析模型,多方評估然后確定授信金額,并動態地通過持續信用監管、分步授信、增值服務等多種手段培育企業,促進企業“成長性”提高。因為這種創新和服務,國瓷永豐源在深圳農商行的貸款金額從最初的幾百萬元增加到后來的上億元。
針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融資貴的難題,深圳農商行一直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則,堅持透明定價,貸款利息就是企業融資的唯一成本,不收取任何其他費用。而且,深圳農商行民營和中小微企業貸款平均期限接近5年,有利于穩定企業經營預期,增加企業穩定的現金流,有效化解短期續貸的壓力,降低了企業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農商行結合永豐源經營情況的實際,提供了期限長達3年的貸款產品,“以前我們在銀行的貸款都是一年期,每次要續貸的時候,都得緊盯著續貸的每個環節。因為只要有一個環節拖延時間,那么成本就增加。現在和深圳農商行合作,省去了過橋的成本,綜合來看更劃算。”該公司負責人喜上眉梢,“有時候覺得深圳農商行就好像自己人的銀行一樣,永遠都是站在客戶的角度去制定融資方案,貸款都是真心實意幫助客戶做大做強。”
深入了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不僅能“對癥下藥”,更能提升風險防范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企業量身定制貼合需求的策略,強化產品研發,是深圳農商行有效創新的重要構成,也是解決融資“難”的一把利劍。
結合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行業、產業、周期等特點,深圳農商行積極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如腳手架貸、空調貸、民宿貸、租權貸、并購貸、訂單貸等,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渠道貼合市場,具有純信用、利率優惠、審批放款速度快等特點,吸引了大批小微企業主前來貸款。比如,針對民營學校設計的貸款產品,每年只要在開學期間歸還本金,有效貼合了民營學校的現金流情況,受到廣大教育機構的歡迎。此外,在貸款擔保方式上,注重第一還款來源,不增加企業擔保成本,大量發放小額純信用類信用貸款,打造“簡單、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品牌。(通訊員 張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