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環境都不錯的老年公寓,辦理會員并交納數額不等的入住預訂金,就能享受優先優惠入住,還能領取高額回報。真實情況到底是什么?近年來,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等涉眾型犯罪高發頻發,新增風險陸續顯現,一些標榜“高額回報、快速致富”等養老領域投資項目的騙局讓不少老年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金血本無歸。
非法集資“盯上”老人養老金
“我去年在街上被人拉去參觀一家養老公寓。了解之后,覺得這個公寓條件不錯,服務很好,辦理會員能預定床位,入住了能打折,每年還能拿11%的利息?!?2歲的張爺爺把自己多年攢下來的42萬元錢投了進去,還想著到時能住進養老公寓。直到今年7月,他才發現自己投入的錢已經拿不回來了,養老機構、辦公樓也是人去樓空。
據了解,自2017年以來,養老理財、養老產品銷售、網絡借貸、投資理財等領域已成為非法集資“重災區”,非法集資活動涉及內容廣,表現形式多樣,在嚴重損害廣大群眾利益的同時,破壞金融市場秩序,對國家金融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脅。
湖南省公安廳經偵總隊政委趙江文介紹,2018年以來,全省公安機關依法偵破此類案件45起,涉案資金35億余元,打擊處理犯罪嫌疑人66人。記者了解到,不少涉嫌非法集資的養老機構只在相關部門登記取得了營業執照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并未在民政部門辦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屬于無證經營,按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費用、收住老人”。但這類機構卻以“預定養老床位”名義,多年來收取會員數額不等的入住預訂金,并承諾高額回報、享受優先優惠入住,涉嫌開展非法集資活動。
4種套路頻頻“爆雷”
目前頻頻“爆雷”的養老領域涉嫌非法集資有以下幾種“套路”:一是以提供“養老服務”名義吸收資金。明顯超過床位供給能力招攬會員,或者承諾還本付息,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等;二是以投資“養老項目”名義吸收資金,打著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項目名義,承諾高額回報,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三是以銷售“養老公寓”名義吸收資金;四是以銷售“老年產品”等名義吸收資金。
受訪專家認為,養老領域非法集資、詐騙等涉眾型犯罪近年高發頻發,新增風險陸續顯現。相關部門可在監管、打擊、宣傳、扶持上落實四個“加強”,推進部門間協同、長效管理。
民政部門提醒,老年人選擇養老機構入住時,應查看相關證件并按規定簽訂養老服務協議,未在市、縣(市)民政局登記的養老機構,不要入住,更不要投資。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