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見圳客戶端2020年11月12日訊 “大年初二、5個小時、1億貸款”,雖然當前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但是華夏銀行員工對在春節假期期間為北京某企業“極速”放款采購防疫用品的一幕依然記憶猶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年初來勢洶洶的疫情,華夏銀行總行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1月23日成立了由李民吉董事長、張健華行長為組長的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領導小組,快速反應、迅速行動。
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表示,作為北京市屬唯一的一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是最大的市屬金融機構之一,華夏銀行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服務實體經濟,踐行“北京的銀行”定位,更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力爭為北京培育更加寬廣、更加堅實的稅源,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切實履行好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
“華夏速度”助力首都疫情防控
口罩作為本次疫情防控工作的核心物資,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性基礎保障,年初國內市場由于疫情爆發,需求暴增,口罩供不應求,北京市政府急需從境外采購,以增加應急儲備,而國外生產商對資金支付的要求極為苛刻,均要求資金先行到賬,此時資金保障成為采購的最重要環節之一。作為“北京的銀行”,華夏銀行主動請纓,承諾為北京市政府采購指定企業某集團,提供1億元信貸支持,滿足其代政府在境外采購口罩的資金需求。
1月26日上午,為提前應對節后返京高峰面臨的疫情防控壓力,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緊急通知華夏銀行,政府擬再增加一批口罩儲備,希望華夏銀行提供資金支持。時值大年初二,春節期間發放大額貸款在華夏銀行尚無先例,在系統參數設置、運行等方面存在諸多困難。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和行長張健華親自指揮,相關人員聞令而動,迅速奔向工作崗位,總分行技術和業務部門齊心協力,群策群力,加班加點,反復討論方案,創造性地采用了信貸系統線上審批+核心系統手工記賬的模式,從授信業務發起到貸款發放僅用5個小時,并第一時間借助中國人民銀行疫情防控期間特別開通的小額批量支付系統,按照1年期LPR下調23.5個基點的最優惠貸款利率,將1億元相關款項匯至企業賬戶。
這是華夏銀行這些年來首筆春節放假期間發放的大額貸款,開創了發放先例;也是華夏銀行這些年來重大貸款發起、發放用時最短的一筆,創造了“華夏速度”,為能夠迅速從境外采購口罩等防疫用品提供了有力資金支持。
2月4日晚,華夏銀行北京分行接到某客戶電話,要為海淀疾控中心捐贈一批防疫物資,需緊急辦理一筆進口貿易付匯。不過,相關分支機構第二天并不營業,但疫情就是命令,華夏銀行北京分行立即要求做好應急方案,通知相關人員第二天準時到崗做好各項準備。等第二天客戶來到后,從接到單據到審核合同,到操作核心系統再到上傳平臺,辦完此筆業務僅用了20分鐘。
“1億貸款、5個小時、20分鐘”,體現了華夏銀行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念和決心,展示了華夏銀行在這場阻擊戰中的擔當作為。
此外,華夏銀行北京分行還主動聯系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醫藥科研等防疫領域客戶,了解其生產、建設和科研資金需求,在滿足監管要求前提下,按照特事特辦原則,簡化業務辦理手續和流程,強化疫情防控保障企業的支持。按照以上原則,華夏銀行快速審批某醫療有限公司流動資金貸款5000萬元,用于其湖北、北京、湖南等地托管醫院的醫療物資采購,僅用1天時間即完成了項目審查、貸審會審議及審批工作,最大限度縮短審批時間與疫情防控賽跑。
十條措施紓困科技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是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按照《北京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要實現收入突破1.5萬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文化產業領域聚集著大量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文化產業更是承受了沖擊。
某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年初就經歷了一場“大考”,公司主營業務為演出票務服務,受疫情影響,各項演出無法按時進行,且需支付大額退票退款和人員工資等。華夏銀行北京分行主動聯系客戶,將其2000萬貸款到期日延后至2月10日,企業表示按期還款仍存在很大困難,還款后企業難以維系正常經營運轉,為此,華夏銀行特事特辦,對該筆業務貸款期限展期三個月,以保障企業正常運轉資金不斷裂,日常經營平穩運行。
為紓困文化類小微企業,華夏銀行已緊急出臺了10條措施。其一,主動對接與疫情防控有關和受疫情影響的科技文化類小微企業,了解客戶需求,制訂金融服務增強方案。其二,開辟綠色服務通道,業務辦理上一事一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其三,降低客戶融資成本,取消各項收費,主動降低企業成本,減輕企業壓力。其四,增加靈活授信支持,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全力滿足企業資金周轉需求。其五,加強線上金融服務,提供7*24小時線上金融服務。其六,加強續貸金融服務,推出專屬“排憂貸”服務,通過將貸款期限延長,為企業提供信貸資金的無縫銜接,保障受困企業持續經營。其七,合理延后還款期限,暫不視為違約,加強對受困企業的征信保護。其八,推出“復工貸”專項產品,支持企業房租等經營性支出,為受困企業提供復工保障。其九,推出“放心貸”專項產品,緩解企業實際困難,避免企業員工流失等問題,為穩定企業員工隊伍提供保障。其十,加強專屬金融服務,想方設法為企業解決困難,全心全力為客戶排憂解難。
2月19日,北京市發布《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打出28條政策“組合拳”,扶持文化企業渡過難關。華夏銀行堅決貫徹落實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主動作為,增量提速,與文化企業共克時艱,實現疫情后持續健康發展。
針對上述28條《措施》要求,華夏銀行明確提出,在文化客戶貸款審批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努力實現2020年全年文化產業工作目標,即:文化企業貸款投放金額及貸款余額的戶數較去年增長15%以上;通過對文化企業融資支持的雙增長,提升華夏銀行對北京市文化企業客戶的服務能力,2020年全年為北京市的文化企業提供不低于150億的融資支持,大力推進北京市文化中心的建設。
同時,華夏銀行提出,在業務上做到“四個優先”:優先支持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慶祝建黨100周年等主題作品的融資人的貸款需求;優先投放融資人有反映抗疫事跡的舞臺劇、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出版物以及網絡視聽等相關作品;優先支持5G、AI、4K/8K超高清、大數據、區塊鏈等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優先支持促進網絡教育、網絡游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業態融合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方式上,華夏銀行非常注重創新產品、搭建平臺,比如通過“龍盈·知識產權通”特色產品,成功投資“文化租賃1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該產品是全國首單儲架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產品。又如,2月21日,華夏銀行僅用1天的時間,與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旅、人民美食發展聯盟共同成立了“眾志貸-中小企業復蘇振興專項資金支持計劃”,現已經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向全網開放資金申請綠色通道,首期支持資金不低于100億元,對疫情期間受影響的餐飲、文旅、文創、農產品(食品)及其供應鏈企業提供幫助。同時,華夏銀行行參與光明日報聯合推出的“中小微文化企業幫扶計劃”,共同為中小微文化企業送去“及時雨”和“雪中炭”,對中國骨干文化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中小文化企業進行集中對接幫扶,推動北京文化產業高質量的發展。
事不避難 想方設法為企業“排憂解難”
除科技文化企業外,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等行業的小微商戶及個體經營戶也受到疫情嚴重沖擊。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在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看來,疫情對小微企業沖擊較大,保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和保穩定,銀行需要為困難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為將這些客戶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華夏銀行北京分行按照總行統一部署,認真梳理這類客戶的授信情況,充分利用總行出臺的特別時期信貸政策,開啟綠色審批通道,按“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通過靈活運用貸款展期、無還本續貸等小微貸款產品,做好到期貸款的續貸工作。當貸款客戶中有參加疫情防控的醫護人員、政府工作人員,或者因受到隔離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員時,該行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采取合理延遲還款期限的方式,緩解了客戶的困難。
此外,華夏銀行緊急推出房貸通(5年不還本、最長可貸30年)、年審貸(無還本續貸)、眾志貸(取“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之意)等創新產品,有效解決北京地區小微企業融資難、轉貸難問題,幫助小微企業穩定經營。目前,華夏銀行在北京地區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23億元。
據悉,2020年上半年,華夏銀行累計為北京地區企業提供信貸融資超過860億元,直接融資超480億元。同時,華夏銀行上半年加大承銷力度,共承銷北京地區債券37只,金額近450億元,同比增長262%;上半年,華夏銀行為北京地區提供各類投融資服務1409億元。
與此同時,華夏銀行以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和“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為重點,以重點項目為抓手,主動對接北京市重點項目與重點客戶,實行項目制管理,不斷加大綜合融資服務力度;積極推進首都經濟建設重點項目,首都新機場及臨空經濟區建設、通州環球主題公園等項目順利落地;積極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群空間等項目為重點,加大對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
正如華夏銀行董事長李民吉在《在服務首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當好金融排頭兵》一文中所言,疫情期間銀行業做好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助力實體經濟復工達產的任務更為迫切。事不避難,知難不難。華夏銀行將嚴格貫徹落實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指示,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守“北京的銀行”定位,把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突出做好穩企業保就業工作,切實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以更飽滿的精神面貌,更堅定的發展信心,更良好的經營業績,為穩住首都經濟基本盤、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謝連科 張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