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6月28日訊 近日,《新金融人才產教融合聯盟2020-2021年度報告》系列解讀陸續出爐。本期記者從中國建設銀行拿到了最新的“聯盟報告?實踐篇1”:聯盟之“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聯盟創新科研實驗室,了解聯盟如何為助力科技創新發展貢獻產教融合智慧。
聯盟實踐
創新,是產教融合的加速器,聯盟以創新驅動為基石促“產”,運用各類載體,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聯盟秉承開放共享思路,以各成員單位資源為發力點,有效整合各類創新資源要素,推動金融資本和外部資源鏈接與運用,加大內外部跨界創新和產教融合。通過組建科技創新實驗室、探索創新模式升級、聯合攻關社會重點難題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及協同創新水平。
增強科技創新原動力,匯聚高質量創新要素
高校是社會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能有效實現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有機統一,繼而形成一種新型的、交叉的、集中的科研組織運行模式。為落實中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關要求,聯盟高校以高質量發展為指引、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以科研項目為依托、以建立創新實驗室為手段,聚焦國家和行業發展實際需求加強基礎研究。聯盟高校浙江大學自主建設“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著力構建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計算社會科學研究平臺,成為引領計算社會科學關鍵技術突破與新興產業育成的重要載體;天津大學自主建設智能醫學創新實驗室,兼具創新創業教育和科研實踐功能……這一系列由聯盟高校自主創建的科研實驗室,對發揮科技創新功能進行了積極探索,為助力科技創新發展貢獻了“產教融合”智慧。
推進聯合創新模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產學研一體化是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企業生產體系的粘合劑。為進一步實現“以產促研、以研助產”,強化企業在創新鏈條中的主導地位,聯盟積極探索推進校企共建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建設,著力實現高校、企業、研究所從理論、設計、研發、到生產的有機結合,打造產學研一體的科研生態。
校企聯合共建創新實驗室是產學研一體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有助于集成科技、產業、科研等創新要素,并形成創新合力服務實體經濟。聯盟在第一屆理事會暨論壇活動上正式宣布成立“大數據實驗室”和“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實驗室”,由聯盟成員單位以企業脫敏數據和案例資源為依托,融合高校專業研究實力,深入挖掘數據潛在價值,聯合開展高水平的前沿課題研究,共同探索將金融理論創新和產業實踐需求結合的合作模式。目前,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建設銀行正在共同推進大數據實驗室合作課題研究;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建設銀行正在共同推進金融科技聯合創新實驗室合作課題研究。
此外,各聯盟成員單位還積極聯合內外部機構共建創新實驗室,延伸產教賦能觸角。如科大訊飛與國內外知名學府、研究機構合作共建核心技術聯合實驗室,充分整合業界優秀技術資源,打造業界獨有的智能語音及語言等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山西大學攜手中國電信、百度聯袂成立“5G+云+AI”聯合創新中心,助力山西打造協同創新生態體系;中南大學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共建“中南大學-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產品創新實驗室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中國建設銀行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建行-港中大聯合實驗室”……合作共建創新實驗室的系列舉措,為實現科研和產業的無縫對接、助力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
特色案例精選
浙江大學“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由聯盟高校浙江大學設立,向社科科研人群提供數據集、建模和領域應用等基礎服務,是以可視化交互為展現方式、以研究范式轉變為目標的創新型社會科學實驗平臺。
聚焦科研服務、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核心任務,研究中心已產出多項標志性成果。在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承擔自科基金重點項目“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等,收集與醫共體建設、運行和績效有關的醫療、醫保和醫藥數據,提出五層評價模型,并利用多維數據分析,形成對醫共體改革的有效評估;在智慧城市領域,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對城市管理提供更精準的監測和預測模型;在公共服務智慧化建設領域,集中研究如何在數據分散的情況下實現人工智能建模,設計通用的分布式建模和管理框架用于公共服務智慧化建設。
天津大學“黎明創新創業基地—智能醫學創新實驗室”
“智能醫學創新實驗室”由聯盟高校天津大學自主建設,立足醫工結合的特色,針對智能醫學學科發展前沿和現代醫學產業發展方向開展具有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究,致力于培養一批高水平復合型的醫工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智能醫學創新實驗室面向天津大學醫學部所有本科生開放,并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自主運行,引導學生深入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提高學生對專業價值的認同感與使命感。依托創新實驗室,天津大學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工作,助力學生夯實理論基礎,在實踐中提升與成長。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學生代表稱:“將時刻牢記自身使命與責任,充分利用好學校為創新創業青年學子搭建的交流學習機會,填平實驗室與手術室之間的‘鴻溝’,為保障人民健康和推動智能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2020年9月,智能醫學創新實驗室的孵化項目《腦肌電協同控制的柔性外肢體手指機器人》參與了第二屆中國研究生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大賽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指導、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項目從眾多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獲得大賽一等獎。該項目由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團隊設計打造,從機械設計、電路設計、腦肌電控制、感知反饋和運動理解5個方面,以分布式模塊化集成為總體思想,創新設計了外肢體機器人手指系統(CMAOLM-Super finger),集機械、電路、生物傳感與算法處理于一體,創新人類肢體存在固有形式,實現了對穿戴者運動能力的補充與增強。
科大訊飛核心技術聯合實驗室
聯盟成員單位科大訊飛秉承“從市場中來、到市場中去”“用正確的方法、做有用的研究”等核心理念,致力于提升智能語音及語言核心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力。經過多年的積累,科大訊飛有效整合業界優秀的核心技術資源,積極與國內外頂尖科研單位共建核心技術聯合實驗室,打造了業界獨有的核心技術研發體系,構建了高效完備的產學研一體化研發生態。
目前,科大訊飛已與12家國內外知名學府、研究機構合作共建了聯合實驗室,圍繞“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語言認知計算、神經計算及深度學習、多語種語音及語言技術、大數據應用”等領域共同探索現代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其中,科大訊飛與聯盟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共建的“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成立,是中國語音產業界唯一的國家級研究開發平臺,時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院士任國家工程實驗室首屆理事會理事長,科大訊飛總裁兼董事長劉慶峰博士任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實驗室聚集了戴禮榮、陳恩紅、葉中付、陳小平、汪增福、凌震華等大批教授、專家和學術帶頭人。
科大訊飛與聯盟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共建“語言認知計算聯合實驗室”,憑借雙方智能語音技術與語言認知技術在國際處于領先水平的優勢,致力于推動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快速發展。
為適應多民族地區信息化發展的需求與趨勢,科大訊飛與聯盟高校西藏大學合作共建“語音及語言技術聯合實驗室”,深入開展以藏語為主的多民族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音評測、語音翻譯等核心技術研發工作。雙方憑借自身在語言領域的深厚積累開展合作,強強聯手、優勢互補,共同攻關藏語及多民族語音及語言處理技術的核心難題,力爭早日實現藏語及多民族語音及語言處理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發展。
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滿足甘肅乃至西北地區的發展需求,科大訊飛與聯盟高校蘭州大學合作共建“語音及語言云計算聯合實驗室”,以蘭州大學相關優勢學科為結合點,以科大訊飛語音及語言云計算平臺為基礎,以教育服務和移動互聯網為研究主線,結合地方特色,研究語音及語言技術在農業、環境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產業化應用。
山西大學“5G+云+AI”聯合創新中心
聯盟高校山西大學攜手中國電信、百度聯袂成立了“5G+云+AI”聯合創新中心。重點圍繞“教育培訓、科研開發、生態合作、行業賦能”等合作方向,助推數字經濟發展,加速5G產業集聚,助力山西打造協同創新生態體系,為山西地方產業持續注入智慧與活力,實現對社會、對企業、對人才的責任,打造產、學、研、用、銷全鏈條服務能力。
“復旦-建行”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為促進聯盟資源跨界流動,充分發揮聯盟成員單位各方優勢,復旦大學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共建“復旦-建行”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科技等方面深入開展前沿科學和市場實際需求相結合的實用性研究。2020年,雙方啟動首期合作課題,在提升三甲醫院接診效能的大數據監測模型與分析、“十四五”規劃“區域一體化”大數據監測體系等領域開展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