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經營中心頻道>文化>頭條新聞>

      現代美術史上的“失蹤者”

      現代美術史上的“失蹤者”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據悉,展覽期間,主辦方將舉辦一系列的學術工作坊、專題講座以及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并出版展覽圖錄《南國:譚華牧的畫日記》。

      ?

      ▲譚華牧作品《窗景》 (美術館供圖)

      ▲譚華牧《西樵》 (美術館供圖)

      作為何香凝美術館2018年首個重要展覽,“南國:譚華牧的畫日記”日前開幕。展覽呈現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一位“失蹤”的先驅者,通過對譚華牧作品的重新發現,再現一段隱匿的藝術史。展出的350余件作品和畫稿、50余種文獻及文物,包括家藏照片、信函、雜志、明信片、畫具、錄像等,大部分作品和珍貴文獻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1

      展覽以“畫日記”為線索

      一位出生于著名僑鄉——廣東臺山的畫家,一位和關良、丁衍庸同期留學日本的畫家,一位融合中西的現代藝術開創者,至今卻極少有人了解和看過他的作品。譚華牧是20世紀最早嘗試中西畫風融合的現代藝術家之一,上世紀20年代他就被視為新派洋畫的代表人物:這種糅合了后印象派、野獸派以及文人畫意的新風尚,代表了早期中國現代藝術的成熟發展。但性格內向的譚華牧極少對外公布作品,被視為“現代美術史上的失蹤者”。

      據了解,譚華牧生于1896年,1919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1924年歸國后,在廣州、上海等地多所美術學院任職,引領一時之風氣。抗戰期間,他移居澳門,戰后回到廣州,出任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總務主任。20世紀40年代末期,譚華牧重返澳門,1956年再次回到廣州,與家人團聚,此后擔任廣東畫院畫家,直至1976年去世。

      譚華牧的最后二十年在廣州度過。歸國后他日復一日地對身邊的景致進行寫生和構思,繪制了大量畫稿,其中很少一部分發展成了油畫作品。在不少畫稿的背面,標有詳細日期——本次畫展以這些“畫日記”為線索,回顧這位現代藝術家走過的道路。展覽深入介紹了這位現代隱士的獨特跨媒介工作方式,同時還揭示了一個久被遺忘的美術史現象——由譚華牧、關良、丁衍庸等留日藝術家共同發展出的中國現代繪畫的創新之路。

      2

      融合寫生實景與象征元素

      本次展覽由三部分組成,“新南國:譚華牧的畫日記”,展出從1956年到1968年的“畫日記”,反映了這位畫家濃濃的人情味。畫中包括他住處近鄰的越秀公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好友蘇臥農寓居的芳村。田間勞作、公園游人以及街巷的日常光景,在隨性的筆觸和精心的構圖中躍然紙上。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臺山人的摩登眼:澳門與廣州之間”,這一部分展出譚華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完成于澳門和廣州兩地的前期作品,充分展現出這位臺山籍畫家探索中國現代繪畫的摩登眼光和天才手法。這一時期的創作,時常可見畫家融合傳統與現代主義語匯的成功實踐:在紀實攝影和山水畫意之間,在巴黎畫派和文人畫意之間,譚華牧將各類寫生實景和象征性元素,精煉為令人傾心的繪畫母題。

      第三部分“三個廣東人:譚華牧、關良和丁衍庸”呈現了與譚華牧同期留日學習洋畫的粵籍藝術家關良、丁衍庸作品,并呈現了三位廣東藝術家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交往以及他們所分享的現代藝術理念和實踐模式。策展人蔡濤認為,這三位藝術家終其一生都在水墨畫和洋畫之間反復實踐,在日常性的跨媒介滑動中,他們共同發展出一條富于文化反思力和表現深度的中國現代繪畫之路。展覽希望引發學界對相關學術課題的思考。

      據悉,展覽期間,主辦方將舉辦一系列的學術工作坊、專題講座以及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并出版展覽圖錄《南國:譚華牧的畫日記》。(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

      [責任編輯:鄭媛]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开心五月在线 | 在线视频中文2021 | 久久久观看免费视频 | 在线免费观看人成视频色九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