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走進羅湖“開學第一課”。
“每天飲食要均衡,葷素搭配得當”“外出就餐要看‘臉’吃飯,量化A級餐廳食品品質較高”“食品添加劑不一定都不能添加”……昨日,在筍崗小學禮堂,現場座無虛席,一場特別的開學第一課正在這里舉行,參加食品安全主題開學第一課的是筍崗小學三年級一班、四班的學生。
今年6月底,羅湖區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普計劃3.0版本全面啟動,多維度開展食品安全宣傳科普。日前,科普計劃組織志愿講師開展培訓,順利通過考核的志愿講師將在新學期走進羅湖區42所公辦小學,義務宣講食品安全知識。據悉,新學期開學期間,食品安全教育主題的開學第一課還將走進轄區多所學校,向青少年兒童傳遞食品安全知識。
【內容】
將食安知識融入學生常見生活場景
公開課伊始,食安講師以熱身小游戲“壯壯說”開場,通過互動游戲提升課堂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壯壯”是羅湖區食藥安辦為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普計劃量身打造的卡通形象,被應用于轄區食安教育的課程及系列主題活動中。
“豆漿要煮沸5至10分鐘直到無泡沫才能放心食用”“每人每天要至少飲用1700毫升水”“外出就餐要留意餐廳是否證照齊全”……當天的課程以時間順序,跟隨“壯壯”一天的行程切換家庭、學校、餐廳、超市等多個不同場景,并結合實際將不同場景對應的食品安全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掌握相關食安知識。
課程開展期間,食安講師還將一些青少年兒童日常會接觸到的食安知識融入其中,如洗手六步法、膳食寶塔、食物中毒癥狀等,將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信息傳遞給學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普課程還融入了營養教育、餐食冷鏈熱鏈配送等專業性較強的食安知識,進一步提升科普效果。
【形式】
講師活潑生動地講授食安知識
這堂開學第一課除了理論知識,更注重于食安案例、數據、圖片等的呈現,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向學生傳遞食安信息。例如,每人每天大概需要1700毫升的飲水量,食安講師就以瓶裝礦泉水為例,告訴大家每人每天大概需要喝5瓶350毫升規格或3瓶550毫升的瓶裝水。而針對野生蘑菇不能吃的知識點,講師則通過展示深圳曾出現的案例,形象生動地傳遞野生蘑菇食用危害。同時,課堂也十分注重學生的互動參與,通過讓學生搶答、辨別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
除了直觀形象的授課方式,這堂課的活潑生動還體現在課件上。課件采用了鮮艷的色調,以圖文搭配、字少圖多、卡通漫畫等青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搭配呈現,從視覺效果上吸引學生注意。
據悉,羅湖區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普計劃的科普課件及授課形式,皆由主辦單位嚴格把關,通過邀請食品安全領域專家、兒童心理學專家、一線資深社工等組建專家小組,嚴把教材質量關,確保知識信息準確無誤,切實保障授課質量。
【成效】
學生收獲滿滿欲與家人分享
此次開展食品安全主題開學第一課的學校——筍崗小學,是羅湖區青少年兒童食品安全科普計劃的首個試點學校。羅湖區食藥安辦副主任、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羅湖監管局副局長韓平華透露,科普計劃于2017年啟動,至今已發展了3年時間,第一年只選定了1所試點學校,即筍崗小學;第二年,試點學校在筍崗小學的基礎上,增加到了5所;今年實現了區屬公辦小學食安教育全覆蓋,食品安全主題開學第一課也是今年的首次嘗試。
筍崗小學副校長邱志浩表示,在筍崗小學開展科普計劃已有明顯成效,師生食品安全意識都有了明顯提升。他透露,未來食安教育的形式還將繼續創新,將采用同伴互助的形式,擴大食安教育影響力;授課方式也將更注重實踐體驗式,增加互動性;計劃評選一批優秀食安之星,通過激勵機制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將加強教師隊伍培訓,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
筍崗小學社工劉舒婷是當天開講的食安講師,也是連續3年參加科普計劃的食安志愿講師之一。她介紹,自己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參加食安科普課程,見證著科普計劃不斷壯大,也見證著學生食品安全意識日漸提升。
不少學生在參與了此次課程后,皆認為收獲滿滿,坦言回家后也要和家人分享課程內容,一起學習食品安全知識。(統籌/陳莉文圖/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