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餐飲浪費”可以說是最近這段時間的全社會熱詞之一了。習主席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人人從小就會背的古詩就一直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糧食。不過,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知不覺中我們卻忘記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仔細想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有多少付出舉手之勞就能實現的節約行為,卻被我們忽視了?明知吃不完,卻要做一大堆;明明可以打包,卻要剩下;明明可以妥善保存,卻因為不注重保鮮手段而讓食物壞掉……
其實,厲行節約、杜絕浪費沒有那么難。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節約方法呢?
吃多少買多少冷凍食物宜分成小份儲存
在購買食物前做好計劃、列好清單;在超市和菜市場購物時,盡量減少沖動消費。比如,可以根據當天家庭的就餐人數確定購買的食材量,既保證新鮮又避免浪費;也可以留意家庭每個人的喜好,避免出現買了又沒人吃的情況;另外,要根據不同食物的保鮮期長短做好統籌,保質期短的食物可以少買一些。
對于需要冷凍的食物,可以先分成小份再儲存進冰箱。比如肉類,如果一次性買得比較多,可以切成小塊,分別裝袋冷凍儲存,吃的時候取一袋就行,避免了大塊凍肉每次做飯前的反復解凍,延長了肉類的保鮮期,減少食物浪費,也控制了食物的攝入量,實現合理膳食。
除了肉類,面條這類買來可以冷凍的食物也可以分成小包裝進行保存,一次吃一份。
吃多少做多少家庭飲食中嘗試小份菜和分餐制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每人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每周吃魚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在家庭日常飲食中,我們就可以合理借鑒這些數據,將食物做成小份菜,多備幾種,既可以實現食物多樣化,保證營養攝入,又能減少浪費。
如果上班族工作比較忙,做到每頓飯精準計量食物的重量確實有困難,但不要緊,我們也可以從簡單推行家庭內部的分餐制開始,每個人保證吃完自己的這份食物,長此以往,就可以對自己的飯量有更清晰的認識和控制,實現“吃多少做多少”。
其實,倡導合理膳食的意義不僅在于避免了食物的浪費,這種生活方式還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從膳食層面就大大減少了因為不合理飲食而造成的相關慢性病,打好全家健康基礎,何樂而不為呢?
充分利用剩余飯菜保存食物有妙招
實現節約,充分利用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加工、儲藏食物得當,就能減少產生食物“垃圾”。家庭飲食中存在剩飯剩菜是在所難免的,全部扔掉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浪費,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適當處理一下就能做出一頓美味佳肴。
不過,剩菜剩飯的儲存也是有區別的。比如,吃不完的肉類要加蓋冷藏保存,而葉類蔬菜則不提倡再儲存了,最好一次性吃掉。在蔬菜中,根莖類蔬菜才適合再次加熱。
需要注意的是,剩余的食物要用干凈器皿盛放,并在短時間內盡快吃完,一定注意在安全衛生的前提下食用,即使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要太久。
在外用餐常打包點餐注意“量力而行”
在近期許多的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出,不少人的消費心理存在“愛面子”的成分,一不小心就點多了。有時候自己做東請客吃飯,覺得要多點菜以示熱情大方,結果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在外吃自助餐時,也有部分顧客抱著“寧浪費不吃虧”的消費心理,過度取餐,使得自助餐成了餐飲浪費的重災區。這些心理可以理解,但如果這種行為過度,就必須警惕了。
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應擺闊氣,亂點一通;如果飯菜實在吃不完,也要盡量打包帶走。做到按需選取,人走桌凈,剩菜打包,拒絕鋪張,不講排場。
在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指導下,中華預防醫學會、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近期向全社會發出了倡議書,其中的內容除了以上提到的“按需選購,加工、儲藏食物得當,減少產生食物‘垃圾’;促進合理膳食,落實‘光盤’行動,適量點餐等內容外,還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推進食育,培育節約習慣。
倡議書中寫道:加強對學生“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引導和教育,培養學生從小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和勤儉節約的良好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小手拉大手,全家齊動員。
與身邊親友互相監督,培養家庭成員的“食育”理念,是一種會讓人獲益深遠的意識。這一點,在我國的膳食“寶典”、《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也早就說明白了: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節約糧食是一種時尚,是新的生活潮流。如果您是孩子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對孩子的“飲食教育”,言傳身教培養他們節約糧食的好習慣。比如,日常要經常告訴孩子,吃飯要定量,不能貪多。在食物上給孩子一種觀念:不要攀比,以節約為榮。
要知道,無論我們怎么富余,節約糧食永不過時。珍惜食物、反對浪費是一種美德,也是尊重勞動的體現,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文/本報記者雷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