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不僅是今年兩會的高頻熱詞,也是全國各地的代表、委員們討論熱議的焦點。我國多年的扶貧實踐經驗表明,產業興旺發達,是帶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關鍵。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表示,“作為橫跨一二三產業的企業,我們聯結著14億消費者和數百萬農牧民,公司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信賴與支持。我們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心懷感恩,積極回報社會、反哺社會,不僅要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健康食品,還要帶領農牧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伊利人將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展現擔當作為,行善利他,善盡社會責任,以產業興旺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讓世界共享健康’的夢想而共同奮斗!”
晶報記者 趙章
涵養源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在“黨建引領、產業帶動、精準發力、全面脫貧”的方針指引下,伊利在內蒙古、四川、甘肅等地陸續投建產業基地,探索出“產業基地精準扶貧”的伊利扶貧模式,針對“技術弱、融資難、風險大、轉型慢”等阻礙中國奶業發展的問題,與農牧民在技術、金融、產業、風險等方面形成“四個聯結”機制,為了帶動全產業鏈高效協同發展,伊利在“四個聯結”機制上,增加了三個聯結:優質高產飼草料聯結、奶牛品質升級聯結、全面貼身服務聯結,這“七個聯結”也形成了伊利“利益聯結2.0”概念,伊利希望通過機制的變革為奶業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和平村有一座牧場,牧場主叫邊俊峰,他既是眾誠牧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村里第一個養奶牛致富的人。1997年,和平村所在的三道橋鎮為了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從北京買回了50頭奶牛。邊俊峰響應和平村脫貧致富的號召,開始了養牛之路。隨著乳業產業升級、國內奶牛養殖方式的轉變,中小養殖戶陸續退出。在和平村,養牛戶也從40多家減少到幾家。為提升牛奶品質、保障牧場的可持續發展,邊俊峰在2011年與伊利集團簽約,成為伊利的合作牧場。
伊利為邊俊峰的牧場提供了多種融資、貸款和補貼,前后累計5000多萬元,緩解了牧場新購牛、購買飼料、升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資金壓力,還為牧場提供專業的技術人員,定期巡查和駐場技術指導,大幅提升了養殖水平。同時,伊利為帶動更多當地村民養殖致富,還進行了“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村民+貧困戶”的新嘗試,即由伊利提供產銷、資金和技術支持,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合作社,邊俊峰及管理團隊負責牧場的運營,村民和貧困戶眾籌入股。
邊俊峰牧場的發展,只是伊利帶動養殖從業者致富的一個縮影。通過提供新增就業崗位、帶動當地新增奶牛飼養數量、新增飼草基地等,伊利從源頭開始,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未來5年,伊利還將持續投入300億,扶持上游奶業發展,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引領作用,帶動更多農牧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產業帶動開啟鄉村振興新章
2020年4月29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開工,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打造的項目之一,該項目致力創建全球一流的乳業高質量發展綜合體,在進一步提升內蒙古乃至全國乳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方面將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項目建成后將創造GDP超過1000億,累計財政收入900億,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口超過50萬人,區域內實現總人口35萬人。
除了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之外,伊利集團還積極聯動內蒙古各盟市打造呼倫貝爾、巴彥淖爾、興安盟、通遼等產業集群項目,助力內蒙古自治區奶業振興和脫貧致富。
產業興旺了,鄉親們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在河北省張北縣,自2010年開始,伊利在張北投資約7.9億元建設液態奶生產基地,截止到2019年,累積上繳稅金3.8億元;在國家級貧困縣黑龍江林甸,伊利投資約23億元建設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最大的高端液態奶生產基地,年均納稅額近1.8億元,新增就業約3000人……伊利的“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正帶動更多的群眾走上小康路。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雷明表示,伊利“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是中國企業推進高質量脫貧的一個創新典范,也是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優秀解決方案,對實現可持續脫貧貢獻了中國智慧。
基于伊利在脫貧攻堅行動中的優秀表現,伊利得到來自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贊譽和表彰。前不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及個人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伊利作為全國乳品行業唯一,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未來,伊利將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大力推動發展產業集群,讓產業旺起來、農民富起來、環境美起來,助力鄉村振興“落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