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花費遠超旅游產品
機票住宿費用都有“坑”
1年前,北京市民喬海曾帶著兒子參加了某大型英語培訓學校組織的海外游學團,“孩子當時5歲,上了一年英語課。海外游學包括14天美國游學、7天夏威夷純玩、7天洛杉磯孩子上課大人玩。孩子的費用是4.2萬元,大人的費用是4萬元,四星級酒店住宿標準”。
喬海曾對比同期的旅游產品,大約每人兩三萬元就可以搞定。
據了解,相當一部分去歐美和澳洲游學的花銷人均逾3萬元。一家旅游網站發布的《在線海外游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顯示,在海外游學市場中,人均花費2萬至3萬元的客戶占比近半。
然而,在價格不菲的同時,效果卻并不見得樂觀。
在某知名教育機構負責游學項目多年的曾維彬表示,游學機構通常會尋找有意向在國外市場打知名度的學校洽談項目。一旦確定,項目內容一般包括學習、游玩加購物。其中,學習占40%,游玩占30%,購物占20%,其他內容占10%,“行程是游學公司在國內就制定好的,學生在國外沒有自己選擇的余地,這和國內的旅游團是一個性質”。
此外,在曾維彬看來,游學團的價格之所以要比旅行團高,還要歸咎于家長的心理,“家長會認為費用越高,游學機構的質量就越好,孩子的托付就更放心”。
曾維彬說,以美國名校哈佛為例,實際上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參觀,但游學機構會找老外在哈佛租個教室搞宣傳聯誼會,這樣馬上就可以提升費用,對家長的宣傳就變成了“在世界名校哈佛和老外深度交流”。
“事實上,學生在國外的飲食、住宿、出行成本都要比普通旅游團低很多。一般單個游學團人數不會低于15人,這首先是考慮到學生在國外出行的大巴或校車成本,其次是在學校的宿舍租賃成本,最后還有校方跟團教師的成本費和領導的流通費等都要分攤到每個學生頭上。”曾維彬說。
“1名老師的費用是兩三萬元,這些費用需要孩子分攤,中介機構還要賺錢,這也是出國游學費用為何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張震向記者坦言。
“游學產業中介化嚴重,哪家中介做的好,要看你想去什么地方游學。比如,你想去美國斯坦福大學游學,那么你需要關注的就是擁有斯坦福大學游學線路的機構,斯坦福大學本身的質量不會因為游學機構不同而有區別,重要的是在其他接待標準上的區別。”張震向記者介紹說,可以根據以下三條公開信息考察一個游學機構的性價比,“首先,以14天為例,夏令營價格超過3.5萬元的,屬于溢價率過高,不要考慮,質量可能不錯,但性價比肯定不高;旅游時間和自由時間過長的,比如14天的行程,旅游時間超過10天,不要考慮;如果僅僅是上英語課或者不在高校本校區上課,不要考慮”。
此外,過分“依賴”學校的招生方式,導致海外游學經營過程中出現潛規則。國內某大型留學機構負責人曾透露,如果學校參與其中,則存在兩種操作方式:一是學校教師會有一定的現金回饋;二是每10個人左右報名,機構就會提供一個老師免費出游的名額。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這可以說是行業內的一個潛規則”。
“一旦到了旺季,市場上的一些小機構就會打起價格戰,他們通常會選擇更為低價的航空公司來獲得更多的利潤,或在項目上進行小小變動,比如將原本3天的行程縮短為1天,有的甚至變更成其他低成本項目。國外的博物館基本免費面向大眾開放,所以,在旺季時,你會發現博物館里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游學團。”曾維彬說,機票向來是出國游的大頭,“例如去美國游學,游學團給的機票價格一般在人民幣1.5萬元左右。而事實上,如果不是暑假首尾往返高峰期,往返機票價格在800美元至1400美元(合人民幣4800元至8400元)之間,旅行社機票搶購得越早特價票越多,這里面的利潤可以達到50%左右”。
此外,在美國上研究生的楊涵向記者透露,從大學的角度出發,暑期大多數學生都在放假或實習中,宿舍原本就是空的沒有盈利,突然來了一堆孩子或大人想短期租賃宿舍,對學校來說是求之不得的。
“我注意到2016年到多倫多大學的游學團費用,其中住宿一項高達4周5000美元,但我們學生通常的住校費用約為1100美元,條件最好的宿舍由于暑期居住學生較少,更是降價到每月680美元。即使算上跑路費等,中介也在每個參加短期游學的孩子身上賺取了至少上萬元住宿費。”畢業于多倫多大學,目前在多倫多創業的葉先生向記者介紹說,很多游學團聲稱會組織孩子住在當地人家中,“但事實上本地好一點的住宿也只需一個月1500美元,這還包括了一日三餐”。
游學內容處于監管真空
學生監護尚存諸多問題
讓從未獨自出過遠門的孩子去陌生國度待上十幾天甚至更長時間,家長最關心與最擔心的都是啥?
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對一些準備送孩子出國游學的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家長最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家長的擔心情有可原,與此同時,海外游學期間出現安全事故的報道也時常見諸報端:
2016年9月底,南京外國語學校游學團在美國加州遭遇車禍,一名13歲學生死亡,一人重傷,另有多人輕傷;
同年8月,深圳的劉女士給兒子報名參加了某英語培訓機構組織的為期21天的美國加州自游學。8月17日,結束游學的兒子暴瘦11斤,經醫院診斷還患上支氣管炎。家長質疑,該機構組織的游學活動實際與宣傳嚴重不符;
2016年7月,一輛載有中國游學學生的大巴車在德國科隆附近的高速公路上因躲避障礙物緊急剎車,導致3名學生受傷;
……
去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當初市場的第一反應是認為相關部門為游學大開綠燈且開始規范這一市場。其實,這份意見所提及的“研學旅行”并非“出國游學”,而是要求將修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從而有益于孩子了解國情、熱愛祖國、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張震告訴記者,對于游學市場的監管,目前主要由工商和旅游部門負責,教育部門幾無插手的機會。“從目前的游學市場來看,完全是民間自發行為且組織方良莠不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游學內容也基本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
在采訪中,曾維彬甚至用“步步驚心”來形容如今的游學市場,“對學生而言,選擇一家正規的游學機構首先要審核其是否有國家教育機構的授權,而并非簡單的公司注冊營業執照。但一些機構或公司會通過學校來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這讓學生和家長難以分辨”。
另一方面,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中國學生在國外無法享受醫療福利,游學團通常會為學生購買境外的醫療保險,一旦出事故會將責任更多推卸給學生個人或由保險公司承擔,游學機構則可以高枕無憂。
“很多游學公司在整個行程中通常只負責兩件事。第一,把學生從國內帶上飛機,然后從國外機場把學生交給校方負責人;第二,從國外機場把學生帶回國內。”曾維彬說,“市場上個別游學團領隊甚至連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都不具備,就帶領著整個團隊的學生出國。據我所知,領隊在到達國外機場后不知道該在哪里領取行李、怎么帶領學生出機場等情況多次發生。”
而在國外游學期間,學生的監護權也是個問題。“一些游學團在國外所謂的校方法定監護人通常為校方領導,但一位監護人在這個時期通常會成為幾十位到一百多位甚至更多學生的法定監護人。因此,在游學過程中發生的各類意外事件屢見不鮮。”張震說。
針對游學亂象,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提出,對于由旅行社、培訓機構和留學中介組織的游學,理應由工商部門監管,而對于游學涉及的教育教學內容,教育部門也負有一定的備案登記、日常督查責任。例如,應當盡快出臺相應的規章政策,嚴禁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以任何形式將參加活動的中小學生分包、轉包給未經審核的第三方機構;嚴禁組織小學低年級段學生參加境外修學旅行;凡涉及與境外非政府組織開展交流活動的,主辦單位應當向上級教育、外事部門請示報批報備。
此外,國際上一些成熟的海外游學監管辦法也值得借鑒。在美國,游學夏令營的帶隊教師要參加相關資質培訓并持證上崗。在日本,主辦單位必須在游學前做好活動規劃,要求闡釋清楚活動目的和預期的教育成效,務必要在出行前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活動結束后還要對每個細節進行評價。
(原題為:《業內人士揭海外游學市場潛規則》)
(趙麗/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