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大就“上課”?不提倡!
“如果孩子不想去上,或者表達出不喜歡的情緒,早教課程就應當停止。”程道猛表示,一些精神發育遲滯的孩子,在經受壓力的情況下,可能會加重病情,“父母首先應當關注孩子的精神健康,再去考慮開發能力的問題。”
而對于一些機構宣稱的兩個月大就去上早教課,于東輝明確表示不贊成:“兩三個月的孩子與外界的互動性還比較弱,這時候最好讓孩子跟固定的養育者在一起,建立安全感;若想參加早教,可以在15個月左右,或一歲半時開始,這時候孩子的狀態較為穩定,可以適時參與和陌生人的互動。”
那么,想讓孩子上早教課的家長應該如何選擇?蔡璐建議,首先要關注機構的環境是否安全,空氣流通狀況、衛生狀況等是否良好;其次,機構的師資力量是否夠格,“目前早教是不需要持教師資格證的,很多早教機構的老師根本不具備早教的資格,這需要家長特別去辨別”;第三,蔡璐認為課程設置不應太過功利,應當以玩樂、游戲、運動為主,讓孩子沉浸在顏色明麗的環境中學會與小朋友相處,同時學會表達自己。
提醒 兒童早期的發展重點是理解與表達
程道猛認為,早教不應過多強調智力發展,而更應關注孩子的能力發展。“比如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社交的能力。”蔡璐也對此觀點表示認同,她指出,不少家長存在對早教的困惑,認為投入在早教機構的花銷超出實際意義,“但是,早教對孩子的社會化屬性培養是有好處的,它能讓孩子較早、較快地適應社會規則。比如,一些上過早教的孩子在與父母分離時,不會那么焦慮;與老師、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也會更積極。”蔡璐表示。
對于是否應該上早教機構,心理學家、親子教育專家于東輝認為,這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定位。“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比別的孩子超前一點,選擇早教是可以的;如果父母只是希望孩子過個單純快樂的童年,早教的意義就不大。”于東輝并未完全否認早教的意義。他表示,在心理發育方面,兒童早期的發展重點是理解與表達:“在早教機構里,社會化的環境有助于小朋友更好地學會理解他人,表達自己。”
(記者 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