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12月9日訊 2019年11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導室派出禹明督學工作室14人,到坪山區中山中學進行為期三天半的辦學水平評估。這是一次綜合性的、全面深入細致的督導評估,也是坪山成立行政區以來第一所中學接受正式督導評估。這次評估由深圳資深督學專家禹明領隊、深圳龍華創新實驗學校校長葉志青為組長,評估組通過觀課、訪談、問卷、巡視校園、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采集了大量信息,觀摩了異地遠距教學研修活動、升旗儀式、陽光體育及藝術周社團展演活動。
在最終的反饋意見會上,葉志青組長進行總體評價:中山中學致力于辦中國式傳統教育、辦現代化未來教育、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堅持傳統與未來鏈接、守正與創新并舉,是一所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充滿希望的新優質學校。
這是一份信息量頗大的診斷報告和反饋意見,全篇將近2萬字。在這里,提出了“新優質學校”“先行示范校”等新提法,令人耳目一新。
玉德教育熠熠生輝
走進中山中學,校園文化的典雅與現代交匯之風撲面而來。處處是以“玉”為名的建筑及標識,“璞玉樓、養玉樓、琢玉樓、美玉樓、比玉樓”、玉石導視牌、班牌、玉環校徽、玉美校歌……梅越平校長介紹說,《禮記》有云:“君子比德于玉焉。”古有五德、九德、十一德之說,中山中學就借此為名傳播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德”,由此構建學校的“玉德教育”。
在正對校門的醒目位置,辦學理念赫然在目——校訓:匠心獨運、返璞歸真;育人目標:少年養志,玉汝于成;辦學定位:玉德之學,未來之門。還有教師的玉匠精神、學生的玉德精神、教風學風校風,文辭優美典雅、整齊對稱、通俗易記……梅越平校長提出“玉周期”成長說,堅信“孩子就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在玉匠之師的手中,最終琢玉成器”。
在“玉德教育”辦學理念的框架下,中山中學逐步形成了玉美文化、玉美課程、琢玉研修、潤澤課堂等系列項目。
課程構建獨具匠心
有人說,一所學校,其實學生并非產品,唯有越做越精致的經典課程,才是學校為孩子提供的品牌產品。中山中學的“玉美四維課程”體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分為四個系列。玉德課程,也就是核心德育課程,包括德育體驗課、團隊活動課;璞玉課程,國家必修基礎課程;養玉課程,主要是指學科拓展課程和社團課程;琢玉課程,主要是指特色品牌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
國家課程校本化,是中山中學課程建設的一大亮點。語文科組長彭宏云老師介紹,學校實行閱讀和作文分開教學的嘗試。閱讀采取“悅讀悅享”三級模式,三個年級分別推進傳統五典閱讀、“五色花”分類主題閱讀、同步精品閱讀,打造“三味書屋”自主管理閱讀、“中山書房”教師閱讀等模式,著力創建書香校園。而作文教學則設置專門的作文教室、作文教師、作文教材;學校獲授全國“三新”作文教學實踐基地,10多位老師獲得全國作文指導及學術論文獎項,三冊作文自編教材,顯得格外厚實。
學校一方面創建學科教室,另一方面建設了獨具特色的“校園八景”,并以空間構造打造了學校的系列場景課程。在初心蓮池學習《愛蓮說》,在中國孔子基金會授牌的孔子學堂學習《論語十二章》,在中山廳學習辛亥革命的歷史,在綠園生態學堂學習《多樣植物》……把師生課堂搬到教室外,把校園打造成隨處學習的場景,也許這就是理想中的未來課堂吧。近4000平方米的樓頂綠化,建成了百草園、百蔬園、百花園、多肉園、詩經植物廊,全部“承包”給社團學生學習和管理,園景優美,園趣盎然。
這些年,隨著國家對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視,中山中學的融合課程卓有成效。科幻課程,讀科幻作品、畫科幻畫、制作科幻作品;詩經課程,唱詩經、誦詩經、畫詩經、種植詩經植物。其中,海洋課程和STEAM課程是學校的兩張“名片”。海洋課程是生物、地理聯手,每年開設藍色課堂,開展海洋環保、增殖放流、珊瑚保育等系列活動,被評為深圳市好課程、深圳市優秀社團,被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授予海洋意識教育基地。STEAM課程,是在區政府、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與以色列教學團隊合作,通過競標獲得的資助項目,中山中學成為全區四家試點單位之一。全年級普及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與現行教材同步的雙語學科融合課程,省級課題、區重大教改項目同步開題;教育部專家來校進行項目考察調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深化教改“課堂革命”
把課堂還給學生,占領課堂的主陣地,以此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面改革。這是學校領導班子清醒的認識和果斷的決策。
打造學科教室。以教育生態學為基礎,著力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空間,以及構建適合該空間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分別包括四個中心、五個學科層,實行分層(樓層)走班,探索未來學校的教學方式。
構建教學模式。回歸“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著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單元探究學習、理科實驗學習、文科體驗學習、信息技術學習等五種教學模式,全面激活課堂的生命活力。
建設潤澤課堂。“潤澤課堂”的理念來自古代“君子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的思想,以及佐藤學的“潤澤教室”的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教學改革。通過“候課、熱課、活課、效課”的四個維度,建立了潤澤課堂評價的10項標準及70個細則。
初心連通傳統未來
在初心園,學生禮儀這樣解說:“這里一邊是國學廳,代表傳統;一邊是科幻廳,代表未來,中間是水和橋,是初心池。不忘初心,不忘來時路,向何處去,就能架起橋梁,打通傳統和未來。”
玉德之學,根植傳統,養成良好德性。根據五德之說,學校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德育的基本內容:博愛成仁、明理是義、溫潤尚禮、開器啟智、天下公信,設置玉德課程、國學五典閱讀課程、中華五道課程,通過各類教育形式,達成教育的目的。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形成玉德五義序列;玉德爭章文明評比,將學生玉德操行培養納入日常檢查和評比;家校自評系統,將五德融入其中,培育學生良好的習慣品行。
未來之門,探索未知,助推全面發展。這幾年,學校定位建設一所基于玉德傳統的未來學校目標,從四個方面全面布局未來學校。一是立未來之志,以黨建帶團建隊建。“黨員三示范”成為學校黨建工作的品牌,先后獲得廣東省直機關黨建創新大賽優秀作品獎、深圳市中小學黨建優秀案例;每年舉辦“青春三禮”,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遠大志向鋪展生涯成長道路。二是開未來課程,“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推行“一單元一探究”項目,以及科幻課程、STEAM課程、VR課程、海洋課程等。三是創未來學校,開展智慧教育。全校普及醍摩豆智慧教學,與廣州等地開展常態化遠距教學;校本教研,創設大數據課堂觀察模式、蘇格拉底研修模式,數十位教師的教學課例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水平全市領先。
評估反饋會上,禹明領隊說:“在評估期間,督學們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中山中學得到了充分體現和具體落實,看到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厚重和未來社會教育的生機,更看到了中山中學高標準起步與加速度發展。中山中學的寶貴經驗值得坪山區新辦學校學習和借鑒。期待中山中學結合坪山區打造東部教育中心和教育高地的現實目標,帶領全體師生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教育先進示范校。”
中山中學是一所辦學不過四年的新校,就展示出全然不一樣的新姿彩,這是深圳教育發展生態催生的花朵,更是坪山教育戰略成就的新樣例。新優質學校,先行示范校,何為“優”,何為“新”,如何“示范”?中山中學的成功經驗或許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