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創新節。(資料圖)
24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獲悉,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方案》(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率先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主要發展指標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成為國際化創新創業高地。(3月25日《羊城晚報》)
2012年12月,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將廣東作為地方考察的“首站”,當時備受國內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我們要繼續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推動科學發展增添新動力。
四年多來,廣東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回過頭看,我們會發現廣東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遠。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二,研究與開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已接近創新型國家和地區水平。我們時常講“看臉識人”,從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的“廣東表現”來看,我們無疑會有足夠的信心:在不久的將來,廣東肯定能夠建成“創新型省份”。
一是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廣東先后出臺一系列科技創新配套政策,修訂《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頒布《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全國首個頒布實施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印發《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通過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開展創新券補助政策試點等政策優化全省創新創業環境,不少政策在全國都算得上是“首創”。
二是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初步建成。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強與外界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一方面,廣東不斷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構建起以深圳、廣州和珠三角7個地市國家級高新區為核心的“1+1+7”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新格局。另一方面,廣東不斷加快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的協同和聯動,創新高新區、專業鎮對口合作機制,打造深汕特別合作區等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知識等創新資源的流動與共享。
三是創新平臺體系逐步成型。廣東這幾年不斷加大投入,著力打造多主體、多類型、多層次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有49家,而且還擁有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離子加速器裝置等7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此外,廣東組織實施了新一輪省重大科技專項,完成一批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創新產品的布局。同時,廣東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涌現出中山小欖、東莞橫瀝等一大批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典型代表。
四是“人才高地”日益凸顯。廣東全省目前擁有的研發人員已突破70萬人,人數規模保持全國第一。近年來,廣東通過“珠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特支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項目,累計引進百余個創新科研團隊,集聚高端人才近千人,吸引各類人才6000多人,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保障。此外,廣東還實施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而且非常注重培育優秀的青年人才,更是讓“人才高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廣東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方案》提出:到2018年率先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成為國際化創新創業高地;到2020年基本形成創新型經濟格局,成為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到2030年建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進入創新型地區先進行列。這是廣東省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的科學規劃,也是踏著夢想、一步一個腳印的負重前行。近年來的創新實踐讓廣東對建設創新型省份將更加自信和從容。如今,廣東在建成創新型省份的航道上已正式揚帆起航!(南方網程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