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周時間,十六場高水平演出。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位中外藝術家正在這座移民之城呈現各自的藝術造詣和能力。以后每年,深圳“一帶一路 ”國際音樂季都將給深圳市民帶來足不出戶的國際音樂精品體驗。
但凡大城市,都一定會有自己的藝術追求,期望自己與眾不同。高水平的藝術節和音樂節也幾乎是當今世界上大都會的標配。深圳“一帶一路 ”國際音樂季被認為是填補了這個空白,與北京國際音樂節(BMF)、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SSIMF)、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CSIAF)、香港藝術節(HKAF)、澳門國際音樂節(MIMF)一道,成為亞洲有影響力的音樂盛會。
畢竟,深圳的目標定位是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這個“現代化國際化”既指向產業結構、城市建設、開放程度,文化的創新發展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著名作曲家王洛賓說過:“絲綢之路是用音樂鋪成的,在這條古道上,可以聽到最美的音樂。”音樂,也被認為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性、入門級的交流語言。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五通發展”,民心相通是重中之重。而音樂和文化交流就是民心相通的一個重要載體。
目前,國內已經分別針對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都有各自的大型音樂活動。深圳此次以“海陸兼具”為范圍,既安排國際經典藝術精品,又有民族民間音樂形態,成為一個綜合性、貼近性都比較強的音樂盛會。也正因為如此,才得到30個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像烏克蘭等不少藝術團體都是自己買機票來參加演出。
深圳自己提出,要成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這個節點也應該是文化的節點。舉辦“一帶一路 ”國際音樂季說明深圳在文化建設上不但有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有很強的方向感。深圳作為一個海納百川的移民城市,文化主攻方向很大可能性是基于國際視野下的創新。能不能形成一個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各民族地區特色文化,交流碰撞,甚至推陳出新的平臺,備受各方期待。
美的教育和藝術的教育,都需要積累更需要平臺。深圳人應該慶幸,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提升,我們現在能擁有這樣高水平的平臺,特別是年輕一代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這么多不同國家的美和不同藝術的美。在這方面深圳也像一個一線城市了。這將為這座城市未來的文化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余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