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15日,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第十三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舉行。本屆文博會以“文化 ”與“互聯網 ”作為兩大驅動力,促進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游、體育、時尚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迸發“1+1>2”的聚變力量,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開疆拓土”,同時以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新成果激勵、引導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為文化繁榮匯聚蓬勃動力。
文博會作為深圳“十大文化名片”之一,從2004年應運而生到而今的舞勺之年,已發展成為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平臺,肩負著踐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促進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責任。由此,文博會已不僅是深圳的文博會,更是我們國家和世界的文博會。文博會的成長歷程也正是深圳文化產業在過去十多年來迅速崛起和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文化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深圳率先以立法手段出臺《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并陸續發布《深圳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7—2020)》、《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若干規定》、《關于促進創意設計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和籌劃建立“城市文化菜單”等一系列規劃和措施,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技術指引。
作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跑者,深圳2003年在全國率先確立“文化立市”戰略,跨越到2012年提出“文化強市”,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濱海旅游城市特色,促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寬著“文化”新路徑,打造出文化產業的“深圳質量”,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發展模式。如今,文化產業的“深圳模式”已經日臻成熟,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難能可貴的是,在文化深圳的建設進程中,深圳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流文化品牌,實現市民文化權利,滿足市民對文化、對知識、對智慧的渴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樣領跑全國。據統計,全市有各類公共圖書館627座,自助圖書館240臺。堅持17年開展讀書月活動,倡導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人均購書量多年居全國第一,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書香之城”。全市每年組織各類文化活動10000余場次,公益電影放映15000余場,讓市民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文化生活新格局。
“認準一個目標,實施一套方案,構建五大體系,一年干幾件實事,堅持數年,必見成效”,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的一席話聲猶在耳,這個中透射出來的務實精神無疑是對深圳創新文化產業取得成功所做的最好注本。也正是本著創新和務實的這種精神,深圳才擁有了今天這一片郁郁蔥蔥的“文化綠洲”,加冕“設計之都”、“圖書館之城”、“鋼琴之城”和“動漫基地”等殊榮,譜寫出一曲曲“文化+”的多重奏。
習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外樹形象、內聚人心,是推動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而城市文化則是城市精神的根和魂所在,城市的發展最終將以文化論高下。深圳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折射出了這座城市強大的未來發展后勁。
“來了,就是深圳人”。一個因文化而活力十足的深圳,一個因文化而宜居美好的深圳,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喜歡不去熱愛不去期待呢?(宋朝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