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演講。這篇演講,宣示了中國將沿著改革開放道路繼續前行的決心,展示了中國在復雜多變國際形勢中的定力。在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時,從會場傳來的這樣一個鏡頭尤為意味深長:當習近平主席說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而只會越開越大時,會場響起了自演講開始以來第二次掌聲。
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經40年,不僅已經前行成勢,而且已經入心為向。從三餐的變化,到境外的屐痕,從貧困人口的減少,到中國制造揚帆出海,中國過去40年的所有成就,都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都是沿著改革開放道路持續邁進的結果。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時間段,正與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相吻合。這種吻合,當然不是偶然,而是中國選擇改革開放之路的歷史必然。
的確,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循著歷史發展邏輯的正確抉擇,是從以往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的結果,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決定性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改變了中國,影響了世界。也因為如此,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當然不會關閉、關小,而一定會越開越大。因為中國40年來的發展已經證明,對外開放是一條發展中國之路,是一條中國繁榮之路,更是一條讓中國人過上越來越好日子之路。這樣的發展之路、繁榮之路、過好日子之路沒有理由改變,更沒有道理變向。
當下中國,改革開放是人心所向,并且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背景與環境的最重要部分。今天有文章回憶到,整整47年前的今天,是當時吸引了整個世界目光的中美“乒乓外交”的開始之日。1971年的4月10日,在中美兩國隔絕20多年后,美國乒乓球隊在參加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后“順訪”中國,由此掀開了“小球推動大球”的序幕,為中美接觸撬開了一絲門縫,從而為中國在世界冷戰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并在后冷戰時代分享冷戰結束的紅利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全中國人都從中受益、享其紅利。因此,改革開放之選,是中國共識度最高的道路之選,是中國政治動員和社會動員最具號召力的標識。從上世紀70年代末始,改革開放始終是中國前行的兩個車輪。以開放促進改革,以改革擴大開放,既是發展進步的戰略與戰術,也是攻堅克難的方式與方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而只會越開越大,意味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兩個車輪將始終向前轉動;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也意味著改革的力度將越來越大。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堅持改革開放的定力,就是秉持歷史發展的邏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在當今世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導引之下,中國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發展大潮當中,在過去40年里從順勢而為到立于潮頭,中國已經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一員,命定要與世界同呼吸、共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上述演講中,也說明了中國將在繼續擴大開放方面準備實施的4個重大步驟。這4個擴大開放的舉措,從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完善投資環境,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擴大內需,都是開放與改革并舉的重要舉動。這些舉措的落實和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加快實施落實這些重大舉措,既是為了將這些成果早日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也是為了早日惠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和人民。這是改革開放40后,中國人所應有的胸襟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