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 (記者 陳曉玲)在深圳,言及文化創意產業,坐落于南山華僑城東北部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幾乎是繞不開的場所,不少人將深圳視為“文化沙漠”,獨對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另眼相待,在此間生長的創意、藝術、設計等機構空間,如一孔孔泉眼般為這片“綠洲”供給著水養,與之相互依存、共生共榮。
“‘但凡人能想像之事,必有人能將其實現’,突破空間的束縛,就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改變空間,就是在改變世界。”EPC藝術中心的創始人連俊是較早入駐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業內人員之一,他認為城市文化的升級,始于空間改造,也將榮于空間升華,而空間產業將和信息產業一樣,擁有無限的潛能。
空間改造成就華僑城LOFT
華僑城LOFT是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別稱,LOFT是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一種席卷全球的藝術時尚,指那些“由舊工廠或就倉庫改而成的,少有內墻的高挑開敞空間”。回溯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歷史不難發現,“華僑城LOFT”正是因工業區向文化創意園區的改造而聞名。自2006年5月開園以來,華僑城LOFT企業各類型文化創意產業入駐,如設計、攝影、動漫創作、教育培訓、藝術等行業,還有一些有創意特色的相關產業如概念餐廳、酒廊、零售、咖啡等。通過這些改造,使舊廠房的建筑形態和歷史痕跡得以保留,同時又衍生出更有朝氣更有生命力的產業經濟。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華僑城LOFT漸趨成熟,形成了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商業服務為輔助的產業群落結構,已然成為深圳人的“網紅”打卡之地,深圳旅游攻略上的必游之地,更是這片南國之地上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代表,名副其實的深圳“文化名片”。
華僑城LOFT的發展改造無疑是一次空間藝術的實踐樣本,那么在這空間演變的過程中,是怎樣的一群人參與推進著這個進程?EPC藝術中心創始人連俊可以算是其中之一。連俊是園區內最早的空間藝術探索者之一,影響了多數后來的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也見證著作為文化與美之載體的華僑城LOFT的變遷。
EPC十年 空間藝術探索不止
連俊生于70年代,從小學習畫畫,曾任某上市公司、IT公司、房地產公司高管。在創立EPC之前,連俊與合伙人一起在高文安工作室邊上的聚成藝術開設藝術生活館,逐漸發展成為多元化文創空間,培育著諸多新生的創新力量,而當年的五匹馬和藝術鏤空的汽車,幾乎成了園區的標志,影響了無數文藝青年,EPC早期對空間藝術的探索,也吸引了更多人開設文化藝術空間。
“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之后,藝術、創意、文化時代來臨,藝術和美的傳播需要空間來表現,而空間是藝術和美的載體。”連俊較早地看到了體驗經濟時代空間產業的前景。2008年,他開創了EPC設計藝術生活體驗館,整合藝術與家居產業,隨后EPC陸續涉及建筑、室內、陳設、藝術、展覽等領域,并于2014年建立EPC藝術中心,EPC(Excellent Partner Cooperation)逐步升級為聚集杰出優秀的人的空間集成服務體系。
毗鄰何香凝美術館、華·美術館、洲際大酒店的EPC藝術中心,由舊深圳灣酒店改造而成,處于一片綠地之中,在喧囂的馬路岸邊,獨具低調而又不失特立獨行的魅力。“這是深南大道邊上,僅存的三十年以上的老建筑,我們盡可能地保留它的文化屬性,為城市保留一個文化的陣地。”連俊追溯起EPC的改造如是說,他始終珍惜著這份由歷史沉淀下來的文化定位與格調。
EPC是國內首家空間美術館,它不僅僅是藝術展廳,更是文化交流的陣地和創新品牌展示的舞臺,藝術和文化均能在此交流,有思想的人在此相會,以空間匯聚文化資源,并輸出到更多空間。通過建立創新藝術文化體驗空間,匯聚藝術和美的資源,促進藝術在空間的運用,文化與空間的結合,進一步建設成為集美術館、文化交流以及文化投資發展基金于一體的藝術文化孵化平臺,促進設計藝術和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創新文化產業的發展。
推動產業發展 以空間創未來
經過多年的實踐累積,EPC在深圳業內率先提出“空間產業”的概念,在空間的高度上聯合建筑、藝術、設計、IT等專業人士,匯集擁有文化、地產等行業的先鋒人物組成的專家團隊,成立空間產業智庫及空間研究院,將以往空間承載的功能從一般的建筑領域上升到人文領域,以文化為空間提升價值。
“空間和時間是哲學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空間和時間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已故建筑大師陳世民說過,做建筑實際上是做空間,這是狹義概念的空間,而廣義概念的空間不僅包含建筑,更把所有人類生存的空間,思想和文化包含其中,這是包含文化在內的全新產業”,連俊闡釋了其對空間的解讀,他認為空間產業就是全面激發美的創造力,更廣泛地傳播美,從而創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連俊看來,突破空間的限制,就是創新的方向,例如以天空為舞臺的蔡國強,打造巨型鳳凰雕塑的徐冰,“大黃鴨之父”霍夫曼等人都是先知先覺的空間藝術家。“突破空間的束縛,就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
文化和藝術經濟時代已經來臨,深圳作為創新之城,時尚、設計之都,各種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更新的空間,藝術、文化需要空間來傳播和體驗,文化藝術的空間是創新生長的土壤,連俊相信空間產業具有廣闊的前景。然而,由于文化培育需要一定積累和周期,而園內不少業主面臨場地租期與租金問題,他認為商業利益對文化空間侵蝕,將不利于空間產業的孕育和發展。
如今,連俊和EPC的空間探索還在繼續,他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加入其中,極盡空間創造之可能,影響未來的世界。“‘但樂觀的是:凡人能想像之事,必有人能將其實現。’突破空間將創造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廣闊世界。”連俊說道。(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