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指出,馬克思一生完成了兩個偉大的科學發現: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如果從《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9月)出版算起,馬克思經濟學創立至今已經150多年了。150多年來,世界經濟尤其是資本主義經濟發生了許多新變化,產生了許多新現象,具有許多新特點,于是一些淺薄的人便認為,馬克思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地指出:“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武斷的。”那么,為什么說馬克思經濟學沒有過時,《資本論》沒有過時呢?
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沒有過時
這里有必要先說明一下《資本論》與馬克思經濟學的關系。《資本論》主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目的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即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此外,馬克思經濟學還體現在《哥達綱領批判》《資本論》等著作中關于未來社會的思想;體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資本論》第一卷“序言”和“跋”等文獻中的關于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思想;體現在《資本論》及其手稿和其他文獻中的關于經濟學說史、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國家、國際貿易、世界市場等理論內容;等等。馬克思經濟學是包含以上所有這些內容在內的、馬克思的全部經濟學遺產。
我們依然以《資本論》為例,判斷一部著作及其中的理論有沒有過時,首先必須確立一個科學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要看這個著作及其理論所揭示的道理或規律,在今天還是不是有效的,如果有效,就沒有過時,如果無效,則過時了。我們之所以說《資本論》沒有過時,最根本的依據在于,《資本論》的科學方法論和理論仍然是分析我們現時代不可替代的科學工具。
我們知道,《資本論》所運用的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資本論》之所以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學理論成就,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是能夠與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經濟學相匹敵的世界上三大經濟學理論體系之一,正是源于馬克思成功地將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對資本的分析。
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來比較《資本論》與當代西方經濟學,那么可以肯定地說,當代西方經濟學所運用的基于牛頓物理學的形而上學方法論是一種早已落后和過時的方法論,運用這樣的方法論根本無法科學地反映現實經濟運動的復雜性,由此所得到的理論不管在形式上多么具有“科學”的外表與光環,但在實質上往往是片面的、機械的、失真的、失靈的。相反,《資本論》所運用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不僅為自然的進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所一再證明,也被人類社會歷史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所反復證明。毫無疑問,當我們面對今天的世界中所存在的自然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日益不可分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關系日趨復雜、科學技術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更加深刻而廣泛、人類的社會意識對于經濟運動的能動作用不斷加深等復雜性現象時,唯有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能不斷發現當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和趨勢,經濟學方可真正成為能夠“經邦濟世”的學問。
從實踐效果來看,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始終無法解決國家范圍內以及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兩極分化、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全球資源生態環境的日益被破壞等嚴重問題,而且面對經濟復蘇乏力并且在總體上日益走向衰弱的歷史趨勢,除了繼續爭吵是國家干預多一點還是市場自由多一點這種過時的無關痛癢的話題外,更提不出什么“錦囊妙計”。而那些運用西方經濟學的東歐國家甚至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不是產生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倒退,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相反,以馬克思經濟學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中國,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2010年后穩居世界經濟總量第二位,并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30%,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闊步邁進,馬克思經濟學的強大生命力在中國實踐中得到了無可爭辯的證明。
毫無疑問,在判斷《資本論》的理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的問題上,我們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既要反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也要反對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既不能根據其中某個具體理論需要補充、發展和完善就得出整個《資本論》的理論過時了的結論,也不能因為《資本論》在理論總體上沒有過時而把所有具體的理論教條化。
《資本論》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沒有過時
《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雖然剩余價值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社會總資本再生產規律、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規律等都是主要的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但是,作為“最終目的”,《資本論》所要揭示的,正是由這些具體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所要說明的主要結論:以資本為主體所構成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正像其他任何社會生產方式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現象,而不是永恒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它必然會被更高級的社會生產方式所替代。
具體來說,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表現在:它是以封建社會的小生產被消滅和勞動力成為商品以及貨幣和生產資料在資本家手中的積累為前提的;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必然導致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總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資本家所得與勞動者所得的差距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由此產生了階級矛盾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并為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礎;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運動規律,必然導致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所需要的復雜條件遭受嚴重破壞,從而為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提供了條件;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規律和資本主義信用發展規律,必然導致產業資本的相對過剩和信用的過度膨脹,從而使經濟危機以金融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破壞和資源的嚴重浪費,從而充分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是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得以建立的物質技術基礎,飽受資本剝削和壓抑的廣大勞動者的日益覺醒和聯合斗爭,是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的能動力量。
只要人們不抱偏見,只要人們充分了解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經濟和世界發展史,只要人們能夠全面而客觀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特征,那么,人們就會得出正確的結論:《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總規律,正如自然規律一樣,不僅已經而且必將繼續得到證實,因而,從總體上看,《資本論》絕沒有過時。(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