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同一種病,跑不同的醫院,各家醫院CT、B超、血項等檢查結果互不相認,不斷重復檢查,單據攢了一堆,付出無數的精力和花費,檢查結果也是一樣……未來這樣的情況在深圳或將大大降低。12月11日“醫院間檢驗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媒體座談會透露,截至2018年11月30日,深圳16家市屬公立醫院實現檢查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互認,至此第一階段工作任務已經完成。這意味著,患者在一家市屬公立醫院做完檢查,當轉院就醫時,通過醫生專業規范判定,如若在互認范圍內,患者將免去重新檢查的繁瑣。
據悉,目前已有16家市屬公立醫院接入平臺并實現檢驗檢查報告共享調閱。平臺目前已采集實時檢查檢驗報告共6084000份,其中檢驗報告3978020份、檢查報告2105980份;影像數據101370份。為各市屬醫院的醫生提供了82915次調閱共享服務。深圳還將繼續推進該項工作,明年6月全市公立醫院將全面實現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
關于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原衛生部早在2010年6月就發出過通知,要求推進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工作,各省(區、市)同級醫療機構之間要于2010年底實現醫學影像資料互認和常規臨床檢驗項目結果聯網互認。然而在推進的過程中缺乏細化的操作流程以及有效的監管跟進,導致檢查結果互認工作長期未能真正落實。
醫療檢查結果互認互通落實難,實則有著多方面的成因。如處置費與檢查費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成為不少醫院“創收”的重要途徑,醫院甚至將此與醫生的績效掛鉤,大有“以檢養醫”的趨勢。認可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就意味著自身收入的減少;再者,醫療檢查結果互聯互認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如果之前的醫院檢查存在誤差,因此發生醫療事故,擔責的往往是最后負責診療的醫院與醫生。
只要醫療檢驗的考核機制及其背后的利益鏈條仍然存在,醫檢結果互認互通這一美好設計,就注定會遭遇各種掣肘。切斷醫療檢驗背后的利益鏈,無疑是實現醫檢結果互通不可或缺的前提,不可能僅靠行政命令達成,必須革除背后的體制之弊。
深圳在新一輪醫改中積極主動地推進了體制機制改革以及醫療服務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表明,只有繼續改革完善醫生的薪酬分配與績效考核,將醫生收入與檢查收入分離,從根本上改變檢查收入的分配處置機制,讓醫生回歸治病救人的原始本職,與經營目標絕緣,才能杜絕醫生重復檢查的操作,為檢查結果互認互通創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