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在線2018年8月26日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笔加?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人生,從此讓我走上了寫作之路,從一名農民通訊員,成為一名專職新聞工作者。
1960年5月,我出生在廣安區消河鄉共和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6年開始向報刊投稿,1977年3月10日出版的《南充報》第三版刊登了我的處女作《斥“四人幫”的愚民政策》。由于《南充報》屬于四開四版小報,周三刊,投稿不容易發表,一年投稿100多篇,大多數被縣、鄉廣播站采用,而《南充報》只刊登了幾篇。
改革開放初期,我在家鄉耕耘實行“大包干”的田土。每逢農閑季節,便挎著一個簡單的采訪包,穿行在鄉間的泥濘小道上,哪里有值得報道的新鮮事,我就會出現在哪里。由于我酷愛寫稿投稿,引起上級機關的關注。從1978年開始,縣上每年都會通知我參加原廣安縣委宣傳部召開的新聞報道會和文學創作會。從1984年10月開始,我又參加了南充日報社舉辦的為期3個月的新聞骨干通訊員培訓班。因為寫稿成績突出,我于1985年1月被破格招聘為原廣安縣計劃生育委員會宣教干部,從事計劃生育宣傳報道工作,1988年與同事一起創辦了四川省第一張縣級人口報《廣安人口報》。1992年4月,我又被調入原廣安縣委機關報《廣安報》,從事編采工作。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調整南充地區行政區劃,成立廣安地區,《廣安報》肩負起宣傳廣安地區的重任。1993年12月31日《廣安報》???,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創辦《廣安時報》,從此,我便成為《廣安時報》的一名編采人員。隨著1998年7月廣安撤地建市,《廣安時報》更名為《廣安日報》,并于2000年由四開小報變為對開四版大報。
回顧從農民通訊員到專職新聞工作者的轉變歷程,我很感激改革開放政策,引導我一步步成長起來。
當年在村里當農民通訊員時,我親眼目睹那時候村民住的幾乎都是低矮瓦房,有的還是土墻茅草房,村里的機耕路讓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滄海桑田。改革開放40年,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大大改善,電話、手機、互聯網、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應有盡有。有的村民還在城里購買了商品房,村級公路變為平坦的水泥路后,有的村民還購買了小車,自由自在地在城鄉往來穿梭。以前,村民們為老人祝壽悄無聲息,如今村里老人每逢過大生,都要辦壩壩席祝壽,而且還請來樂隊表演節目并錄制視頻。
成為專職新聞工作者以來,我見證了報紙排版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的變遷,見證了報業發展的每一次變化。如今,廣安日報社已經華麗轉身為廣安日報傳媒集團,除《廣安日報》外,還創辦了廣安在線新聞網、廣安手機報、天下廣安APP以及廣安日報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伴隨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廣安日報內容傳播進入互聯網高速公路,新聞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
感恩改革開放政策!感恩一路走來的老師對我的培養和幫助!(廣安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天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