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wǎng)首頁>深圳新聞>深圳要聞>

      深圳口述史|陳湘生:見證深圳地鐵從無到有

      條評論立即評論

      深圳口述史|陳湘生:見證深圳地鐵從無到有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幾十年來,深圳地鐵從無到有,用自己的建設速度,推動了深圳發(fā)展的進程。我有幸參與深圳地鐵的建設,做了一些技術創(chuàng)新變革和推動行業(yè)進步的事情。


      陳湘生

      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研究員,博士,現(xiàn)任深圳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著名地下工程、巖土工程、地層凍結和地鐵工程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完成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nèi)的科研項目19項,完成工程項目3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次、深圳市科技創(chuàng)新獎兩次,1997年獲第三屆中國優(yōu)秀青年科技創(chuàng)業(yè)獎。

      2017年11月2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口述時間

      2018年12月12日上午

      口述地點

      深圳地鐵大廈




      原標題:見證深圳地鐵從無到有

      陳湘生:重塑城市,建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間

      深圳晚報2019年01月16日訊 幾十年來,深圳地鐵從無到有,用自己的建設速度,推動了深圳發(fā)展的進程。我有幸參與深圳地鐵的建設,做了一些技術創(chuàng)新變革和推動行業(yè)進步的事情。


      ▲2007年,陳湘生在當時的建設部城市軌道交通安全質量檢查會上。


      壹 

      深圳地鐵在起步階段面臨許多難以想象的問題與挑戰(zhàn),建設壓力非常大


      投身地鐵建設

      我接觸地鐵工程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

      那時,上海地鐵在修建過程中因淤泥軟土和地下水源問題常遇塌方,時任上海市地鐵總工程師的劉建航院士十分焦急,四處尋找合適的施工方法,在英國Cementation公司首席專家的推薦下,劉建航院士找到了我。

      此后一段時間,我參與了上海地鐵的一些工程,掌握相關技術并解決了地鐵建設中的許多技術難題,在業(yè)內(nèi)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原煤炭工業(yè)部把我列為干部的重點培養(yǎng)對象,后來任命我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兼總院股改辦主任,組建上市公司天地科技。

      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行政,技術才是我的歸宿。常言道,四十不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明確了下一個方向——地鐵工程。

      2001年年初,我來到深圳市地鐵有限公司,參與深圳地鐵建設,我清晰地記得,我的員工編號是218號。


      建設初期困難重重

      我剛來到深圳時,深圳地鐵一期工程有幾個實驗站點已經(jīng)完成,但還沒有正式開工建設地鐵線路。

      此前,深圳地鐵已經(jīng)做了長久的前期籌備工作。從1992年底開始進行地鐵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到1998年深圳市地鐵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再到1999年國家批準《深圳地鐵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同時批準深圳地鐵開工建設,深圳地鐵正式進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當時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深圳地鐵一期工程,并為此專門建立了深圳市地鐵工程建設指揮部。

      但是建設初期總是困難重重。

      困難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地層太過復雜,著名的工程力學家孫鈞院士曾經(jīng)這樣形容深圳的地層:在時空上隨時突變、不可預見。二是相關工程管理經(jīng)驗的缺乏,地鐵一期工程基本是摸著石頭過河。

      那時候地鐵施工隊伍有一些是從其他城市來的,有一些原本從事鐵路或其他工程施工,但即便是本地的施工單位,對深圳的土壤環(huán)境和地鐵施工要求也不甚了解。所以大到環(huán)境、安全的標準,小到泥土車的要求,都要適應。

      設計單位對深圳地層也不熟悉,造成不少設計方案不合實際,甚至在實施過程中突然需要修改,要重新走審批流程,費時又費錢,但是工程進度等不了審批程序,納稅人的錢也經(jīng)不起折騰。我們當時就邊開會邊施工,但凡有什么問題,領導、專家、所有技術人員、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設計單位直接全部壓到現(xiàn)場,就地解決問題。


      施工難度和緊迫程度讓人畢生難忘

      2004年12月28日,是深圳地鐵一期工程通車試運營的日期,所有工期都必須在這天之前完成。雖然一共只有兩條線路27公里,但施工的困難和緊迫程度讓人畢生難忘。

      2002年底左右,當時地鐵1號線挖掘到廣深鐵路附近時,突遇湍急的地下水,工程隨時會遭遇塌方,而且地下水酸性極強,工人下去一會兒,手腳、靴子就都被酸脫了皮,完全無法施工。

      當時我們先用水泥注漿,但是依舊水流如注。后來用我在北京建井研究所掌握的地層凍結法,但是只能凍住地層上方,下方快速流動的水不斷帶走冷量,想盡辦法都凍不住。

      工期迫在眉睫,內(nèi)部討論很激烈,最后算了算,還是凍結法便宜,就決定再用凍結法試一試。

      后來我們在水流的上游打了幾個井,用泵抽水排水,減少下流水量,兩頭作業(yè),慢慢凍住地層開挖。

      除了水,石頭、流沙、淤泥等各種情況時有遇到。當時常遇到三四米厚的石頭,盾構機根本推不動,只能從地面打洞,用風炮砸碎石頭取出。一開始按照施工標準是百米一個勘察洞,但根本無法滿足實際情況,后來改為50米,再后來申請10米打一洞,如此折騰。

      就這樣一個個解決了當時“卡脖子”的施工難題,但日漸逼近的截止日期還一直牢牢懸在我們頭上。

      一開始地鐵一期工程1號線的站點只到僑城東站,土建施工進行一年半之后,突然要求增加世界之窗和華僑城兩個站,這兩個站比前面13個站少一年半的施工時間,但是要同時建成開通,并且驗收標準完全一致!

      為了搶工期,哪里能施工我們就往哪里趕,領導和我們都睡在施工現(xiàn)場,保質保量。24小時連續(xù)施工,通宵大戰(zhàn)100天、大戰(zhàn)半年時常發(fā)生,就這樣完成了任務。

      2004年12月28日地鐵開通當天,天公并不“作美”,遇上了氣溫大幅度下降,最低時是3℃。但是這并沒有澆滅市民的熱情之火,那天成千上萬的人等在地鐵站口,等著體驗坐地鐵的滋味。


      ▲2015年3月30日下午,陳湘生(中)率隊檢查深圳地鐵7號線工地。



      這解決的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配合國家戰(zhàn)略的問題,我們做技術的人不去琢磨,那誰來做呢?這是職業(yè)良知與社會責任


      技術突破臨難不懼

      地下地層復雜施工難,地上的問題也“毫不遜色”。

      深圳地鐵在建設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建筑物,在復雜的地層結構中,既要建設地鐵,又要保障上方建筑物的安全,不僅是中國難題,更是世界難題。在所有參建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技術難題。

      那時地鐵一期工程國貿(mào)、老街和大劇院站區(qū)間隧道線路從華中酒店、百貨廣場、廣深鐵路橋、人民橋等四座建筑物下穿過,需要對阻礙地鐵隧道通過的樁基進行托換。經(jīng)過對8個方案的綜合評選,我們最終采用淺埋暗挖法重疊隧道方案,在此之前國內(nèi)外都沒有類似的施工先例,施工成敗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

      當時國外已實施的樁基托換最大噸位僅為585噸,后來我們在百貨大樓下實施截斷的單樁最大托換軸力達到了1890噸。但是我們做成了這項實施難度極大的工程,也因此奠定了我國地鐵建設史上樁基托換技術的基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再后來,我們完成了上百次下穿高鐵線路、辦公樓宇、隧道水庫工程,很多在全國都是首次,許多專家都覺得不可思議,都認為是創(chuàng)造了歷史。

      深圳敢于擔當、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奇跡,解決了地鐵線位與繁華商業(yè)城區(qū)建筑物間的矛盾,為城市地鐵選線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否則在深圳這樣特殊的地理條件中,只能通過更改路線解決問題,如此不但會浪費地下空間,也會導致居民出行不便。


      釋放土地資源

      另一項技術革新在前海。

      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地鐵線路周邊有一定面積的安全保護區(qū),在這個面積內(nèi)不允許有任何建筑,如此一來,地鐵建設完成后,前海將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空間被浪費。

      當時,很多企業(yè)競拍得到了前海的土地,但是地鐵線路已經(jīng)規(guī)劃好,企業(yè)一看蓋不了樓,就不干了,要退地退錢。地鐵雖然方便了市民出行,卻割裂了城市地面空間,影響了前海的發(fā)展。

      這不僅是錢的事,更關乎國家的戰(zhàn)略問題,做技術的人必須擔起責任,站在深圳的全局發(fā)展上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當時地鐵下穿建筑物技術問題已經(jīng)解決,我們就逆向思維,讓建筑上跨地鐵。

      在領導和各個單位的支持下,我們花了六七年時間試驗摸索,最終創(chuàng)立了跨地鐵運營隧道地下空間綜合施工技術。該技術可以讓我們在地鐵隧道上方,挖兩到三個地下室,有效隔斷震動對上層建筑帶來的影響。

      這項技術突破了國內(nèi)外的各項規(guī)范,當時恐怕沒有任何一家地鐵公司敢這么做。

      但它成功解決了地鐵安全保護區(qū)空間資源利用的重大技術難題,為前海釋放了將近24萬平方米的土地面積,為其建設奠定了關鍵基礎,同樣也為土地資源稀缺的深圳找到修地鐵的“最優(yōu)解”。


      ▲2017年12月1日,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給陳湘生(左一)頒發(fā)中國工程院院士證書。


      地鐵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空間的良好載體和工具,建地鐵就是建城市


      做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間

      深圳地鐵建設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過了18個年頭,我們見證了城市軌道交通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從優(yōu)到強的發(fā)展歷程,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工程管理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遇到問題,也有了成熟的應對方式。

      今天,深圳地鐵每公里地下空間的接駁面積、地下空間開發(fā)體量都位居全國之首。

      未來,深圳中心城區(qū)地下空間將互聯(lián)互通,我們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jù),綜合軌道交通網(wǎng)、城市土地需求和市民的需求,將城市建設和地下空間規(guī)劃良好結合起來,建效能最大化的城市軌道交通。

      這方面的探索,深圳目前做得很成功,連城新天地、華強北樞紐是效能最大化的典范,除了帶動就業(yè)外,還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市民和旅游者的需求。當時,華強北封路三年,陣痛期后,形成了華強北現(xiàn)在的地下空間;連城新天地全長1.5公里,貫穿多站廳、連接多個樓宇和下沉廣場,2017年榮獲了中國第一條“中國城軌交通商業(yè)示范街”稱號。

      2018年年初,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由我擔任院長,深圳大學成立了未來地下城市研究院,研究院的工作將圍繞城市地下空間大規(guī)模綜合利用中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運維等系統(tǒng)性問題展開。

      將來地下空間的構想會更多,比如以福田站及周邊7個換乘站為紐帶,將會展中心、市民中心和蓮花山全部貫通,包含購物中心、交通樞紐、公共空間、步行街,地下物流、智慧型的立體地下車庫、防災系統(tǒng)、智慧的地下管理體系等,做成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間,同時創(chuàng)造更優(yōu)美的地面環(huán)境。深圳將成為一個更加清潔、智能、綠色的立體城市。


      為城市未來發(fā)展繼續(xù)創(chuàng)新

      深圳的城市空間布局和發(fā)展不僅僅是提升自身,更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東風,服務于國家宏觀發(fā)展戰(zhàn)略。目前在航空與高鐵之間還缺少彌補的交通,各方面技術已經(jīng)基本具備,我們要在交通模式這方面,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縮短城市間的時空距離。

      效能最大化地開發(fā)地下空間,拓展城市的戰(zhàn)略新空間,已經(jīng)成為城市發(fā)展的未來方向。當這些構想被一一呈現(xiàn)時,會改變一座城市的形態(tài)和走向。

      我們遇到了一個絕佳的時代,這個時代賦予了我們好的機遇。過去,正值國家基礎設施大發(fā)展之際,我們投身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遇到了特別多的難題,雖然艱辛,但是個人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了很多優(yōu)秀的前輩,秉承了把事做好的原則。

      2017年,我有幸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從2007年開始申報,十年時間,議論和困難皆有,但是在團隊的支持下,我一直堅持了下來,因為我成長于深圳這片沃土,如果成長得不好,愧對深圳對我的包容。

      在院士頒證儀式上,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說了三點要求:一是要主動發(fā)揮創(chuàng)新引領作用,為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勇挑重擔、建功立業(yè);二是要深入開展工程科技戰(zhàn)略研究,服務國家高端智庫建設;三是要弘揚科學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這三條我始終牢記,我的追求就是和團隊一起為市民們提供一點生活上的方便,開啟深圳地鐵再出發(fā)、再創(chuàng)業(yè)、再突破、再提升、再跨越的新征途。(記者 周婉軍

      [責任編輯:何暢]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官网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 亚洲香蕉久久精品 | 在线观看欧美gv视频网站 | 一本一久本久a久久精品 | 色偷偷香蕉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