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且越往后問題隱藏得越深,治理起來難度越大。監察體制改革后,監督對象大幅增加,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實施管制,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善用技術手段為監督安上“天眼”,可讓“四風”和腐敗問題無處遁形。事實上,從2017年2月開始,貴州借助信息化手段創新監督方式,開展紀律監督“數據鐵籠”試點工程建設。他們搭建的公務用車信息化監督管理平臺,對公務車輛使用軌跡、發生費用等情況實行全程數據化監管,使公車的一舉一動都有跡可循,一旦出現“異常數據”,就會成為監督執紀的線索,為快查快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獲取線索難、查辦案件難,是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普遍面臨的難題。如果發現問題基本靠坐等、核查線索基本靠人工,查辦案件怎么能快得起來?通過技術賦能,權力可視化、監督具體化、管理預判化即可得以實現,由人工監督轉向技術監督、由被動受理轉向主動發現、由“大海撈針”變為“精準出擊”,監督執紀有了既快且準的可能,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辦案周期,也能夠大大提高辦案質量。
一切技術都是人的延伸,監督執紀需要提升“技術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技術手段雖然會對推進紀檢監察工作大有助益,但監督執紀最終還是要靠人去完成。線上線下無縫對接,強化廉政風險的精準識別和快速反應能力,監督執紀的威懾力才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