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全球最賺錢高鐵”的京滬高鐵正式啟動A股上市工作。26日,證監會北京監管局網站刊登了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輔導備案表。
數據顯示,京滬高鐵公司已連續盈利超過3年。2014至2017年3年京滬高鐵公司利潤為288億元,2017年實現利潤127.16億元,平均每天賺近3500萬元。可見,沒上市的京滬高鐵就已經是頭“現金奶牛”了。
一直以來,客運難以盈利幾乎是鐵路通病,高鐵尤其如此。然而,京滬高鐵打破了這一規律。京滬高鐵的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一部分為本線車的客票收入,另一部分為跨線車繳納的線路使用費。京滬高鐵目前年均客運量高達1.8億人次,在京滬旅客通道中的市場占有率高至73%。這是其能賺到錢的根本。考慮到復興號的擴容和高鐵票價市場化的加速,預計未來這條高鐵還能賺更多錢。有券商研報認為,京滬高鐵已成為核心線路中的黃金資產。
這么個會賺錢的“巨無霸”要登陸A股市場,當然令人歡欣鼓舞。不過大家也有疑問,京滬高鐵這么賺錢為什么還要上市?控股方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鐵總”)相關部門負責人曾向媒體這樣介紹:啟動京滬高鐵公司上市是為了推進國鐵企業股份制改造,是為了實現鐵路運輸主業資本擴張、高效發展,是為了建設世界一流高速鐵路標桿企業等等。
說一千、道一萬,對投資者來說,大家更關心的是,上市后的京滬高鐵能否繼續當好“現金奶牛”,帶著投資者一起賺錢?
中國資本市場上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公司特別是國有控股公司在把優質資產分拆上市后,總是傾向于不斷裝入各種資產,把它打造為一個融資平臺,因為資產規模越大,融資也就越多。可是,各類良莠不齊的資產裝進去之后,盈利水平會被拉低,難以給投資者以滿意的回報,最終上市公司也就淪為一支資質平庸的股票。
比如,中國有很賺錢的高速公路網,但路橋類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的回報卻很少;中國有最賺錢的石油石化公司,但“兩桶油”卻是最讓投資者傷心的股票。本來,這些上市公司都該成為績優藍籌股、成為中國股市的壓艙石。就以中鐵總旗下的大秦鐵路為例,作為我國首條重載鐵路兼煤運通道干線鐵路,大秦鐵路本身資產相當優秀,就因為頻頻收購其他業績欠佳資產而受到投資者冷遇。
相反,日本國有鐵路公司JR在股份制改造時采取了另一條路:分割為七個獨立公司,分別上市,讓賺錢的繼續賺錢,實現全面民營化;讓虧損的繼續虧損,繼續由國家實行補助。這種辦法反而實現了股份制改造與資產運營的雙贏。
上市若只以融資為目標,只想讓投資者為改革成本買單,最終會讓投資者“以腳投票”;只有讓投資者參與分享紅利,才可能兼得自身想要達到的目標。期待中鐵總能不拘一格,讓京滬高鐵上市后繼續當好“現金奶牛”,回報投資者,創造多贏格局! (深圳商報評論員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