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曝光一批無良企業借助騷擾電話、違規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App等斂財牟利后,工信部迅速作出回應,要求騰訊、百度、華為、小米、OPPO、Vivo、360等國內主要應用商店全面下架“社保掌上通”App,同時全力組織對同類App進行排查檢測,對類似問題一并要求整改。
應該說,監管部門對于輿論監督的態度是積極的,但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舉國關注,除了央視“3·15”晚會的巨大影響力,還有事件本身確實觸碰到當前社會的痛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數據就是“寶藏”和“財源”,許多企業為獲取用戶數據使盡了渾身解數,有些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情況,或許只是冰山一角。
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對100款手機App進行測評,發現有47款App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其中34款App沒有隱私條款。包括支付寶、ofo小黃車、去哪兒網等知名企業的App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支付寶App未在收集的信息種類中注明個人敏感信息,且未對核心和附加功能進行區分,導致用戶易認為所收集的信息均為必需項;網易彩票App違規收集個人財產證明、個人上網記錄、通訊信息、位置信息(包括行程、住宿)等信息;ofo小黃車向關聯公司及第三方分享相關信息時,未單獨征得用戶同意……手機App使用權限被濫用、隱私條款內容不達標,為用戶隱私泄露埋下隱憂,一些個人信息非法買賣、電信網絡詐騙等互聯網安全事件正與之相關。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宣布撤銷Facebook的企業開發者資質,理由是Facebook通過企業開發者權限,以參加社交媒體研究的名義收集用戶隱私信息,其中包括網頁瀏覽記錄和手機信息等。蘋果CEO庫克明確指控Facebook把用戶數據作為賺錢工具。隨后,Google立即將一款相關軟件從蘋果的iOS平臺上撤下,因為這款軟件也存在可能侵犯用戶隱私的問題,Google的發言人隨后向社會公開致歉。借由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世界網絡巨頭的價值觀差別。
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企業通過移動端違規攫取用戶隱私幾乎成了潛規則,某些知名企業甚至沖鋒在前,置法規、責任與道德于不顧。而這種情況長期存在,也與監管缺失不無關聯。同一款App,國際版本所申請的權限,往往要比國內版的更加“干凈”。比如某著名商城的官方App,在Google Play上架的版本申請了21個權限,而在中國發行的版本卻足足申請了41個權限——這種內外有別的狀況本身就耐人尋味。
隨著5G時代的來臨,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于社會的改變將更加深刻,如何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和隱私,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網絡信息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大局。就此而言,對于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問題不能頭痛醫頭,除了有針對性地展開專項治理行動,還應以此為契機重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