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稱“深圳互金整治辦”)發布《關于深圳市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第一批自愿退出且聲明網貸業務已結清網貸機構名單的通知》,通知所列示的名單共涉及71家平臺。與此同時,深圳互金整治辦還公布27家失聯網貸機構的首批名單。
從這兩份名單可以窺見,P2P行業之所以亂象叢生,與門檻太低有關。
從第一份名單可見,這些P2P平臺的出資方或實際控制方可謂五花八門,涉及眾多行業,其中不乏中興通訊、深圳華強等知名企業,還有領益智造、康達爾、東方金鈺等眾多上市公司,甚至還有某市政府辦公廳的身影。
中興通訊和深圳華強都身處電子行業,領益智造的主業是精密功能件加工,康達爾的核心業務是農業,東方金鈺的主要經營活動與珠寶有關。這些企業有的實力很強,有的名氣很大,但都和金融服務領域沒什么關系。
跨界成功者不是沒有,比如諾基亞,最早從事木材加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甚至斷臂求生、專注于手機業登上事業巔峰。騰訊開辦的微眾銀行很成功,那也是從傳統銀行挖來很多職業經理人,建立起強大的專業團隊。而這71家企業涉足網貸業,卻沒有相應的大動作,可見未必是看好行業發展,更可能是盲目跟風,反正進入成本也不高。
P2P行業的門檻低到什么程度?行業興起之初,有人曾戲稱,只要拉條網線、注冊一個網站就能開展P2P服務。事實也確實如此,一些平臺倒閉后,警方調查發現,其重要資產不過幾臺電腦而已。門檻低,又頂著金融創新的光環,進入者自然蜂擁而來,當然也包括騙子。一時間騙案高發,e租寶、錢寶網等詐騙案涉案金額,甚至高達數百億元。
亂象招致監管的收緊,其中重要一條就是采取備案制,即提高準入門檻。根據央行的監管時間表,去年6月底是P2P平臺的備案生死線。備案之后是合規清理,此次深圳互金整治辦發布自愿退出名單和失聯名單或由此而來。
不可否認,由互聯網技術與普惠金融催生出的創新型借貸工具,為小微企業與個人在銀行為主的借貸體系之外,搭了一條借貸新通道,打開大眾投資之門。但形式創新改變不了其金融屬性,做好風險控制是根本。雖說P2P不必像傳統銀行以資產和信用為依據,而是借助大數據為貸方畫像,那至少也得像騰訊、阿里一樣擁有海量數據。何況,P2P平臺本該只扮演撮合交易的中介角色,實際上卻建立“資金池”親自放貸,做著和銀行一樣的生意,卻不受銀行那樣的監管,亂象叢生也就不奇怪了。
好的制度設計應該是促使行業發展能夠良性循環,反之,則將劣幣驅逐良幣,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P2P行業正是如此,投機者過多將嚴重影響行業的信譽,騙案與倒閉太多也會對正常經營的平臺帶來擠提風險,清理實屬必要。如果監管層不會隨便讓一家企業開銀行,那么也不該隨便讓一家企業去做P2P,防范風險就應從提高門檻開始。(本報評論員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