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從預告到正式發牌,只用了短短的3天時間,這個速度表明了中國推行5G發展戰略的決心,也向所有的參與者發出了比賽正式開始的信號。
商用牌照的發放對中國5G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擁有超過8億的手機上網用戶,盡早啟動國內市場,不僅有利于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勝出,在產業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對經濟增長也將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早在2017年,高通就發布報告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經濟產出,同時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5G價值鏈平均每年將投入2000億美元,這將支持全球GDP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說到5G發展,人們想到的第一家企業當屬深圳的華為。華為自2009年起著手5G研究,已累計投入20億美元,當前已具備從芯片、產品到系統組網全面領先的5G能力。即便美國如此不擇手段地圍堵,華為目前仍與全球超過40家運營商開展5G合作,穩居5G第一陣營。
深圳不只有華為。前不久,市工信局對深圳5G產業鏈進行了初步梳理,各個環節都有具備相當實力的深圳企業:除了華為,中興也基本涵蓋5G行業全產業鏈等;海思半導體、中興微電子等在芯片領域居于行業領先地位;日海、大富科技、國人通信是核心器件領域的龍頭企業;比亞迪、大疆創新是應用方面的知名企業;在終端上,除了華為、中興,還有宇龍酷派、天瓏移動等手機廠商;在網絡運營方面,除了三大運營商,還有微信用戶已超10億的騰訊……
深圳的優勢不只是布局全面,而且研發技術全國領先。深圳企業堅持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在5G標準制定、頻譜研究、技術創新、產品驗證等方面都已率先布局。據德國專利數據公司4月公布的5G專利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申請的5G通訊系統SEP(標準必要專利)件數已是全球第一,占比34%;華為以15%在其中位列第一;在擁有SEP專利數量的全球前十名企業,華為居全球第一。
此外,深圳電子信息制造業基礎雄厚、配套齊全,2018年的總產值占全市GDP近1/4,規模占全國1/6。手機、移動通信基站設備、服務器、路由器、光纖、通訊產品零部件及光電器件等的產業規模和研發水平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深圳擁有的不只是幾棵大樹,還有廣袤的森林和研發沃土,這樣的生態體系有望讓深圳在5G發展中勇立潮頭。(本報評論員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