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下發了一個通知,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通知要求,暑假期間學校要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數量和作業時間,由學科組、年級組集體研究布置學生暑假作業。鼓勵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簡單說,就是要讓孩子和家長能更輕松、從容地享受假期,讓暑假更像暑假。
許多已為人父母者,常常會對比自己和孩子的童年。盡管后者的童年擁有從前不可企及的物質支撐和更豐富多元的選擇,但人們還是會懷念那些沒有被太多欲念綁架的童年,懷念那些可以在玩鬧中盡情放飛自我,與時間成為真正親密伙伴的日子。
現在的孩子很幸福、很聰明、懂得很多,但確實太累。在與成長有關的“軍備”競賽中,孩子和家長以及學校的老師都時常處于一種緊繃和焦慮之中,以至于如何讓每一個假期“效率最大化”都要費盡思量。
也因此,在教育部下發了與暑假有關的通知后,許多人對其作用依然存疑——在一輛輛高速前行的戰車上,誰有勇氣主動停下來呢?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家長們會不會主動去找一些作業跟孩子一起往前沖呢?
強大的慣性確實是個問題。但面對一種不正常的緊繃,我們總得做點什么,而且我們也應該相信,只要著手去做,很多事情就有改變的可能。
當我們不斷要求鼓勵布置活動性、實踐性、探究性作業,嚴禁布置要求家長完成或需要家長代勞的作業;當我們不斷重申要加強校外培訓監管,對校外培訓機構假期開展的中小學生學科類培訓班嚴格進行審核備案,且真正將其落到實處,這些態度和價值就會慢慢傳導,改變也會悄然發生。
教育“軍備”競賽最可怕的就是形成一種相互比拼的場域,而打破這種比拼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通過各種政策引導讓家長和孩子真正從容起來,讓“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比拼”成為沒有市場的偽概念,讓人們有意愿且能夠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中冷靜地抽身。
請相信,我們有能力把暑假還給孩子和家長。只有相信,只有前行,才會有真正的改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