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土地整備帶來的不只是產業升級、生態環境優化與民生改善、還有市民獲得感的提升。這不僅僅是國土空間的提質增效,也是整個城市發展的提質增效,是面向遼闊未來的提質增效。
日前舉行的全市“加快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十大專項行動工作會議暨土地整備攻堅現場會,再一次確認、強化了這樣一種認知:深圳不是沒有空間,而是空間挖潛還不夠;土地資源不是難以為繼,而是利用效率不夠高。
始于2016年的十大專項行動,通過對土地開發手段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整合,打出了解決空間問題的一套組合拳,并形成了囊括土地整備、城市更新、綜合整治、違建處置、閑置用地處置等在內的“工具箱”,凝聚起拓展空間的巨大合力,為不斷增強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事實上,深圳在加快國土空間提質增效的過程中,不但促進了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騰挪出了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而且實現了產業升級、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多贏”。
國土空間提質增效,騰挪產業發展空間。龍崗區為破解城市規劃缺乏統籌,布局不夠合理、土地空間不足等問題,深度對接城市總規,率先啟動分區規劃,通過優化騰挪,不僅盤活聚集了大量的產業用地,還一攬子解決了片區內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不足以及道路拆遷難、“鄰避”效應突出等各類難題。
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勁推產業升級。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土地整備項目是全市近年來體量最大的土地整備項目。規劃顯示,光明科學城將被打造成一個世界一流的科學城,成為深圳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不久的將來,一個“綠色風、國際范、科技韻”的科學城,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國土空間提質增效,促進民生進一步改善。坪山區堅持機制創新、流程再造,探索走出土地整備新路徑。通過深化運用“先整備后統籌”工作機制,將政府用地整備和社區利益統籌有機結合,有效縮短利益統籌項目周期,實現了“政府用地早供地,集體利益有統籌,業主權益有保障”的多方共贏。
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帶動生態持續向好。作為深圳中心城區,近年來,福田區通過城市更新等方式,整備出一大批土地空間和地上地下空間。在進一步釋放且高效配置土地和空間資源的同時,該區將大片土地空間讓位于生態文明建設。截至目前,轄區共建起社區公園128個,占地面積超過93萬平方米。
當然,說到底,土地整備帶來的不只是產業升級、生態環境優化與民生改善、還有市民獲得感的提升。可以說,國土空間提質增效不僅僅指向了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也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親身感受密不可分。
這不僅僅是國土空間的提質增效,也是整個城市發展的提質增效,是面向遼闊未來的提質增效。深圳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高產田。深圳通過提質增效源源不斷釋放出發展所需要的土地空間。提質增效力度有多大,土地空間就有多廣。
當前,深圳正在深入貫徹落實“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使命任務,全面推進、全面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增強核心引擎功能。正所謂“一招妙棋,滿盤皆活”,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帶來的多贏局面與溢出效應,將使深圳的前行步伐更加矯健有力。(深圳特區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