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2019年度《中國小學生數學作業大數據分析報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份報告根據人工智能檢測的數據,發現家長批改作業最晚的城市(23時到凌晨2時各城市批改作業家長占比)中,深圳家長“勇奪桂冠”。
家長被綁定在“教育戰車”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看到了這樣的報告,心頭還是會一緊,“家長”兩個字,確實飽含著責任和不易。
深圳是一個快節奏的城市,對于許多職場人士來說,加班、出差是常態。每天早出晚歸,超負荷運轉,還要照顧孩子生活,陪伴孩子學習,這樣的壓力可想而知。深圳的家長批改作業最晚,透露出的其實是無奈。
我時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時的作業基本上可以在晚飯前完成,其它的時間便可以用來游戲和玩耍。那時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現在已經很難回想起來,但我還記得傍晚的時候和父母一起在天臺乘涼,坐在竹床上,借著微弱的燭光,跟媽媽一起下棋、說話。那時的夜晚群星閃爍,星空中寫滿了秘密,那點點的星光,至今依然會在心中泛起漣漪。
在那個年月,大人的工作也不輕松,但比起今天父母的累,卻少了一些焦慮。那時幾乎沒什么培訓班,教育競爭也遠沒有今天這樣激烈,父母與孩子之間,有更多剝離了功利和焦慮的交集。
夜深了,孩子逐漸進入夢鄉,而勞累了一天的家長依然在燈光下批改作業——這樣的場景全無詩情畫意可言。某種意義上,讓家長和孩子都能回歸溫馨悠閑的生活,才是教育的成功,而這一天的到來,仍然需要等待。(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