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作為發展的最前沿,科技創新優勢明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可以說,在這短短幾十年里,深圳真正做到了脫胎換骨,從一個沿海農業縣一躍成為擁有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
回顧深圳發展史,仍然讓人內心澎湃。“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劃了一個圈……“一曲《春天的故事》唱響了大江南北,如今這個“圈”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更成為了中國復興之路上一顆閃耀的星。
經濟大發展為深圳帶來了更大的改革勇氣。如今的深圳是國內唯一擁有海陸空三棲口岸的城市,深圳口岸出入境人流、物流量居全國第一,吸引了大量企業和投資。深圳2018年生產總值達到24221.98億元,實現高位增長,比上年增長7.6%。深圳與北京、上海、廣州經濟數據相比,2018年GDP增速是最快的,同時經濟總量居亞洲城市前五。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市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109.54億元,增長9.5%,為全國首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的城市,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
民營企業創新力成為深圳發展的最強推動力。目前,深圳73%的授權發明專利、91%的中國馳名商標、80%以上的創新載體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3%的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以及96%的廣東省名牌產品都來自民營企業。這些成績源于深圳民營企業研發上的不斷投入,研發人員的不斷匯聚,更離不開城市優惠政策的傾情助力,共同推動著創新成果轉化率全國領先,創新驅動發展特征突顯。以華為為例,去年支出的研發費用達1015億元,在全球范圍內排名第五,國內排名第一。全國首創、國際領先、行業翹楚已經成為了不少深圳民營企業的標簽。
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深圳發展如虎添翼。近年來,為了支持本土企業做強做大,深圳在優惠政策上不斷加碼。2018年深圳出臺《關于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四個千億、四個計劃、三個機制、兩個平臺”為企業減負紓困,其中,為企業切實減負降成本1000億元以上;為企業新增銀行信貸1000億元以上;為企業新增發債1000億元以上;設立民營企業平穩發展基金1000億元,這些扎扎實實的舉措基本解決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弊病。此外,深圳政務服務水平上不斷下功夫,“互聯網+政務”實現了全覆蓋,在深圳辦理一項納稅業務最快只需8分鐘,網上申報率達95%,日均減少排隊等候時長4.4萬小時,讓群眾和企業切身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深圳速度”。
70年的大發展已經為深圳奠定了夯實的根基。在新的征程上,相信深圳只要繼續發揚起奮斗精神,在困難和艱難險阻面前敢于沖鋒,勇于改革,始終把保持“深圳速度”,就一定能夠實現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新一輪大發展。(金羊網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