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圳第一個“企業家日”。深圳,也成為全國首個設立“企業家日”的城市。
在“企業家日”期間,深圳將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建立企業家與市主要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對話交流機制,同時為企業家送政策、送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
談及深圳設立“企業家日”,一些企業家十分感慨。有人說,“‘深圳企業家日’就像國家的教師節一樣,是屬于一個行業的節日,是屬于企業家的特殊日子,讓所有的創業者有一份歸宿、肯定以及信任,也有一份擔當,讓社會更多的人來關愛尊重企業家,也讓更多人來鼓舞企業家”。
“企業家”這一概念由法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坎蒂隆在1800年首次提出,在英文中,“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兩個詞常常被互換。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看來,企業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創新,他認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企業家在經濟上的冒險行為。改革和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某種意義上,深圳的城市氣質與企業家精神高度契合、相得益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1987年,招商銀行在蛇口成立,43歲的退伍軍人任正非在蛇口創辦了華為;1989年,張思民攜妻子離開北京,創辦了海王集團的前身深圳工貿公司;1990年,徐少春與女友一起南下深圳,3年后創辦了金蝶;1995年,30歲出頭的王傳福則辭職創辦了比亞迪……這些響當當的企業家,曾經懷揣著夢想南下打拼,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成就了事業和自我,也成就了城市的發展。
早在2000年前,深圳蛇口就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近代,不少人把深圳作為跳板漂洋過海到南洋做生意,啟蒙了商業意識。而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則進一步為南海之濱的深圳注入了敢闖敢冒、勇于創新的改革精神。誠如有學者所言: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文化的包容性是十分巨大的。同時,創新是很難用政策規劃和激勵出來的,混合成長和雜交,各種各樣的行業跨界和人群分工不斷交融,所以羅素說,“參差百態乃幸福之源”。
不久前,深圳企業家的代表之一任正非先生接受了中外媒體采訪,表現得睿智而從容。任正非的核心觀點是“開放與合作”,道理并不艱深,但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經貿形勢下,對于這一理念的堅守,卻正是“企業家精神”和“尊重商業文明”的體現。也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像任正非一樣的優秀企業家,“深圳奇跡”才會成為可能。
最近,新華社在一篇重磅文章中特意點贊了深圳“秒批”——這正是深圳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在去年初,深圳就出臺了《深圳市關于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包括商事登記“三十證合一”、企業登記“秒批”等抓鐵有痕的措施,贏得了點贊聲一片。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就是城市對企業家最大的支持和尊重。
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曾談到:深圳是政府干預少、政府服務意識強的地方。深圳是踐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先行者,如今也成為釋放企業家精神和活力的先行者。“企業家日”的設立,正是深圳在“雙區驅動”下,為弘揚企業家精神、創造更好營商環境的一次目光遠大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