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文化產業為什么可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深圳特區報2019年12月03日訊 最近,深圳市文化產業園區協會成立。
一個協會的成立,離不開一個產業的雄厚實力。今天的深圳,星羅棋布的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已有61家,而深圳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已處于全國第一方陣。
“第一方陣”,意味著這座城市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已有了一流的實力與競爭力——
全市文化創意企業超過5萬家,從業人員近100萬人;文化產業園區入駐企業超過8000家,就業人數近20萬人,總營收超過1500億元;文化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口徑計算,2018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超過190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7.9%,成為重要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比“速度”和“規?!备钊诵老驳?是質量!
《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圳文化產業的目標和定位——走“質量型內涵式”發展之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4年來,數字文化產業、創意文化產業等新型文化業態逐漸成為引領深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新興力量,速度和質量齊飛的文化產業,成為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深圳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不僅如此,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深圳率先探索新路,彰顯改革先鋒城市在產業發展中的智慧和力量。
更具影響力,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日趨成熟
“沒想到,紅色經典的文創產品如此時尚有活力。”
5月16日,來自河北的張女士在第15屆文博會的上海展區里,欣賞著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樹德里系列”文創產品連連感慨。筆記本、明信片等文創產品,以小清新的“手繪”形式,吸引年輕人去接近和學習黨的歷史。
已連續三年參加文博會的蘇格蘭展團,今年有5家企業參展。來自愛丁堡的安德魯帶來了他首次參加文博會的“見面禮”——《哈利·波特》魔法商店,商店高度還原《哈利·波特》里的故事場景,讓觀眾享受尋寶的樂趣。
文博盛會,中西薈萃。
如果說,許多走進文博會的觀眾感受到的是文博會的創意、時尚和“接地氣”,那么,在文博會期間權威發布的“全國文化企業30強”,則昭示著文博會的“高大上”。
在這里,中國文化企業的第一梯隊,自信展示著中國文化旗艦的最新航程。以30強為代表的骨干文化企業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文化改革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隨著文博會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核心層企業、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參展率持續攀升,更加奠定了文博會在業界的核心地位。
站在“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舞臺上,人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全國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成就、新亮點、新趨勢。
第15屆文博會的精彩呈現與切實成效,再次證明“文博巨輪”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堅實力量與文化擔當,并且通過不斷創新辦展辦會機制,朝著“打造國際知名展會品牌”的目標堅定邁進。
數據顯示——第15屆文博會連續十年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及港澳臺地區組團參展,展出10余萬件海內外文化產品,近6000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吸引48家文化類上市企業、68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和23家“全國文化企業30強”企業攜最新產品、最精項目參展;2312家參展商、來自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2.2萬名海外采購商、50個海外參展國家和地區、132家海外參展機構,66家分會場……
文博會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舞動上升、色彩斑斕、風采無限。
目睹文博會的發展壯大,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表示,“文博會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質量的‘晴雨表’、‘風向標’。通過每年一屆的文博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跫跫足音,也看到國家對文化產業日益重視的程度以及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地位的提升。”
在深圳,和文博會一樣步履鏗鏘的還有多個文化產業平臺——
深圳有了自己的“文化銀行”。2018年,深圳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啟動文化銀行建設,對文創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的金融信貸支持,配套綠色金融通道服務,助推新型文化企業成長壯大。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立足深圳、輻射華南、面向國際,舉辦了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創意產業論壇等系列高端論壇活動及品牌展會,搭建文化產業交流合作的新平臺。
深圳文交所作為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和投融資綜合服務平臺,文化金融業務的中國文化產權登記備案平臺已為2000余個各類文化產權類項目及資產提供登記備案等綜合服務,服務文化企業達1500余家;藝術金融業務推出了五大藝術品交易平臺,其中文版通業務日平均交易額500萬元。
不僅如此,廣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深圳園區)、深圳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平臺的建設正積極推進,將成為文化新型業態的培育基地,與文博會形成合力,為深圳乃至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更具創新力,“文化+”模式逐漸走向全國
創新,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化+”模式,正是深圳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率先探索出的一種創新模式、成功模式。
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對一座城市而言亦如是!傳統文化底蘊并不深厚的深圳,沒有就文化而論文化,沒有自設窠臼發展文化產業,而是另辟蹊徑,積極主動地把文化和其他業態嫁接在一起跨界融合發展,敢闖敢試,揚長補短,率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為深圳文化產業贏得后來居上、展翅飛翔的機會,憑借后發優勢,搶占文化產業制高點,在文化產業領域一展改革開放之城的追求與夢想。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表示,深圳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就是加快構建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發揮“文化+”功能,強化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兩大支撐”,推動深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意文化產業集聚高地,打造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
近年來,深圳文化產業憑借創意設計和科技創新兩大核心優勢,不斷培育新型業態,提升產業競爭力、創新力。
“文化+科技”生機勃勃,探索產業發展新路。
近日,深圳南山區和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上榜“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又為先行示范的深圳新增“示范”的閃亮品牌。華強方特集團連續多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20余座主題公園遍布全國,每座公園都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典范。
華強方特集團執行總裁尚琳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華強在2007年就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理念,探索前沿科技與文化產業的創新融合,創造表現形式豐富的文化產品,提升文化表現力和附加值,拓展新業態,促進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比如,挖掘傳統文化精髓,選取代表中國精神、文化內涵的經典素材,運用虛擬現實、球幕立體實拍、3D全息投影、AR增強現實等多種自主研發的高新科技,推出全息AR劇場《梁?!?、全景式動態球幕電影系統項目《牛郎織女》等大批表現形式全新、富含中華文化底蘊和精神價值的文化科技產品。
在深圳,一批文化科技企業迅速崛起,以創新科技賦予傳統文化以新形式、新內容。騰訊已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華僑城連續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雅昌集團成為藝術科技的領頭羊……“文化+科技”,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特征和重要標志。
“文化+創意”魅力四射,擦亮“深圳設計”品牌。
深圳是國內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如今,設計產業已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深圳把設計作為一種創新力量,引領社會發展,把文化資源變成尖端生產力。
據統計,深圳目前有6000多家較大設計企業和近20萬專業設計人員,設計產業每年產值約230億元,帶動工業產值數千億元,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占全國較大市場份額。
深圳設計周已舉辦了三屆,成為頗具時代引領性的設計品牌,與之配套的深圳環球設計大獎致力于打造設計領域的“奧斯卡”——今年,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設計師攜近5000件作品參展參賽,37個衛星展在全市開花,激發了整座城市的創意熱情和靈感,也進一步提升了“深圳設計”在全球設計領域的話語權。
“文化+旅游”迸發魅力,點亮美好文化生活。
在總結以華僑城、華強方特為代表的主題公園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深圳發掘資源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藝、文化藝術、文化相關產品制造等業務板塊的文化產業集群,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提升打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形成創意的棲息地、藝術家的樂土、文化旅游新高地,“文化+旅游”的影響不斷擴大,引領著新型文化消費方式,為市民帶來更加豐富多彩、時尚創意、輕松休閑的文化新體驗。
如今,“文化+”已逐漸從淺層相加邁向深度相融。
深圳眾多文化企業以“文化+”與“互聯網+”作為兩大驅動力,促進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游、體育、時尚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為文化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開疆拓土”。未來,深圳將進一步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核心、關鍵、共性技術在文化領域的研發運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更具輻射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壯大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貿易,助力文化遠航。深圳文化產業不僅做優做強,更闊步“走出去”。
作為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黃金口岸和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橋頭堡,深圳的核心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已躍升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大港”。
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路上,深圳企業留下一串堅實足跡——
雅昌、中華商務等榮獲全球印刷界最高獎“班尼”金獎100多座;華強方特實現了我國自主品牌文化主題公園向國外輸出,《熊出沒》等動漫產品出口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洛可可設計在倫敦開設分公司,TTF公司在巴黎成立高端珠寶品牌總部;深圳博林文創打造中華文化的形象IP“Hello Kongzi”,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十余座城市文化巡展……“深圳品牌”、“深圳設計”正成為國際文化市場上的一支新生勁旅。
一直以來,深圳在推進文化貿易方面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為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如支持文化創意企業參加國際展會,鼓勵與海外相關機構合作舉辦文化產業投資貿易推介活動,每年認定“文化創意企業出口十強”,并對進入國家重點文化出口目錄的企業和項目給予支持。
深圳逐漸發展壯大一批重點出口基地和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大芬油畫村實現年產值40多億元,其中外銷近半,被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羅湖區水貝街區珠寶產業基地,已匯聚了1500多家黃金珠寶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基地出口額占全國的60%以上;筍崗工藝禮品城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工藝禮品展示、交易和出口基地。環球數碼、創夢天地、華夏動漫、永豐源等企業也都憑借獨創產品與知識產權,成為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前鋒,贏得國際業界的充分肯定。
進入新時代,中國文化產業始終保持快速增長,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蓬勃態勢。
新征程中,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深圳文化產業,正以更具影響力、創新力和輻射力的姿態,憑借更強大的文化創新動能,洋溢創意和激情,邁著自信的步伐,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記者 翁惠娟 林洲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