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第二套節目FM97.1在1994年年底開播。圖為播前調試播控設備(中間為石建華)。
2005年元月下旬《夜激情》開播,石建華成首位訪談嘉賓。
從1986年踏上深圳這片熱土起,我就深深感受到,只要我心懷夢想,深圳任何時候都不會拒絕我追夢。我定會為自己熱愛的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回首在廣播電視40多年的職業生涯,我百感交集。這40多年來,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從以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為主,到如今多套自辦廣播節目呈現百花爭艷滿園春的局面,我見證并參與了其多項創新改革。我熱愛廣播、熱愛聽眾,就像愛家人愛自己一樣。站在媒體發展的新潮頭,我相信聲音的力量和魅力永不會消失,深圳廣播將繼續精彩。
石建華
祖籍河北,生于1947年,中共黨員,高級編輯?,F任第三屆深圳市新聞人才基金會副理事長。曾任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常務副臺長,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編委兼總編辦、綜藝委、對外合作中心主任,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合眾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口述時間
2019年12月11日
口述地點
深圳市政協會議廳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唐文雋
壹
“圳”成了我心中的“迷”,一個誘惑我的充滿神奇的地方。深圳,也成為我心中追夢的熱土。
遠在新疆,尋夢深圳
1976年,我畢業于安徽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上世紀70年代后期,我懷揣一本寫西部開發的《西部尋夢》,走進新疆人民廣播電臺,開始廣播記者生涯。從此,聲音成為我踏遍天山南北、塔河上下、浩瀚大漠的靈魂和力量。
西域的聲音伴我在廣播電視的路上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我采寫了數千篇消息、錄音專訪、通訊、報告文學……成為小有名氣的地方和中央報刊的特約通訊員、中央電臺品牌節目《祖國各地》《午間半小時》的撰稿人。數十篇作品榮獲中國好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自治區好新聞特等獎。
1980年8月,全國人大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經濟特區。
那時,我在遙遠的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記得一個清晨,我拿著一份《新疆日報》找到時任電臺編輯部主任李康寧,問“圳”怎么讀,是不是讀“chuan”?主任笑說:“虧你還是記者!讀zhen”。“圳”成了我心中的“迷”,一個誘惑我的充滿神奇的地方。深圳,成為我心中尋夢的福地。
1985年,在全國恢復職稱評定試點工作中,我被破格評定為主任記者專業職稱,并在全國職稱評定試點西安工作會議上,被樹為副高職稱破格晉升標桿。同年,被新疆廣播電視廳任命為新疆電視臺新聞部主任。
尋夢深圳的心火越燃越旺。之前,組織上又送我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高級研修班進修,當時我自認為自己已具備尋夢深圳的“資本”,于是我把簡歷、獲獎作品、證書寄給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很快,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復函:“歡迎你?!?/p>
以“圳”為家,以“臺”為家
1986年,我南下深圳,走進坐落在深圳解放路107號的深圳人民廣播電臺。電臺50多平方米小院里的三層小樓,據說是建立經濟特區前寶安縣唯一一座樓房。當時我對深圳、對廣播充滿了熱愛和信心,然而,尋夢深圳的路并不順暢。經濟特區的精彩吸引著天南地北數以萬計的尋夢人,“孔雀東南飛”引起邊遠省區對人才流失的擔憂,邊遠省區暫停人才調入深圳。深圳人民廣播電臺負責人還私下告訴我,“電臺是處級編制,你本身是處級,又是副高……”言外之意,不太好安排。
我當即明確表態,不考慮職務,不考慮級別,工資按深圳規定辦。只要電臺接納我,我定以“圳”為家,以“臺”為家。
1989年9月,我收到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的電報,意為深圳市委組織部和市委宣傳部同意電臺接收我,我高興得徹夜難眠。經過兩個多月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請調過程,終于在當年9月撲進深圳的懷抱。
貳
1986年10月12日凌晨6時,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呼號伴隨著東升的旭日響起,結束了深圳上空沒有深圳聲音的歷史。
“三個六”創造奇跡
談起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的創建和發展,不得不提其前身深圳廣播站。1979年,寶安縣廣播站改為深圳廣播站。廣播站在深圳城鄉共裝有3800多個音箱式的動圈喇叭。全站十幾個人,兩個播音員,還分別兼廣播站的會計和出納。兩名記者,一個編輯,后走了一個記者,就剩一個記者采訪。
廣播站在當時是深圳唯一的新聞媒體,全天播音20分鐘,次日重播昨天的節目。老百姓的收音機和大小商鋪播放收聽的都是香港電臺聲音,深圳人的聲音在哪里?這是一個令上下揪心和萬分焦慮的事。
為了盡快改變現狀,1983年10月,深圳市委宣傳部當機立斷,決定建立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組建了籌備小組著手前期調研,其中向中央申請無線廣播頻率是首要工作。申報頻率的程序十分復雜。經過近一年的工作,1984年,國家廣電部核準深圳開辦廣播電臺,頻率FM89.8。1985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批示“同意建立深圳人民廣播電臺,事業編制60人”。
1986年3月,籌建電臺的工作全面啟動。據當時籌建負責人之一的鹿松林回憶,廣播站一無人員,二無設備,三無資金,四無經驗。他在參加市政府籌建電臺工作會議上,硬著頭皮,拍胸膛立下“三個六”軍令狀:60人編制、60萬元資金、60天時間,保證電臺開播。按一般廣播電臺的籌建來說,在“四無”的狀況下,“三個六”真有點“天方夜譚”的味道。
可就是當時不到20個的廣播人,60個日日夜夜,1986年10月12日凌晨6時,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宣告成立并正式播音。深圳上空有了深圳人自己的聲音。
那時,深圳電臺每天只有6:55~9:10、11:55~14:05兩段錄制節目播出,且以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為主。1989年11月,深圳人民廣播電臺改為三段播音,開始向以自辦節目為主過渡。
電臺從無到有,改革創新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但當時電臺在管理上、節目設置理念上、播出內容和節目風格、形態上,均處于無序、粗放的狀態。舉個例子,當天綜編20分鐘新聞在18:00錄播,第二天7:00重播,既談不上廣播新聞的時效性,更無廣播接地氣的獨家報道。
1990年元月1日7:00,以廣播新聞改革為突破口的全新大版塊節目與聽眾見面。立足特區、放眼全國、縱觀世界,電臺高揚“新聞立臺”的旗幟,迅速建立了從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臺、國際電臺、工人日報、法制日報到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以及香港幾家電臺的全域新聞網。早中晚三檔重點新聞+全天24小時新聞正點直播,形成當天國內外和特區新聞“一網打盡”的強大陣勢。
新聞性、綜合性、時效性、獨家性,是那個年代深圳廣播的重要標志和特征。
三套節目形成強大競爭力
一套廣播頻率在深圳上空是難以形成強大競爭優勢的。毗鄰的香港有數十套廣播頻率覆蓋深圳上空。深圳聲音要想雄霸深圳上空,頻率資源是極為重要的資源配置條件。
1991年,經市政府批準,當年6月立項建設廣播中波發射臺。同年11月1日,市委、市政府發文,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由處級升格為副局級單位,編制增加到105名。次年,我被市委組織部任命為副臺長,分管宣傳。
1993年,電臺開辦第二套廣播節目,定位經濟類廣播。頻率FM97.1,發射功率10瓩。1994年12月28日,深圳經濟廣播電臺正式開播,我兼任FM97.1總監。
1996年,廣東省廣電局同意深圳開辦第三套廣播節目,即交通廣播。1999年5月10日,第三套節目以“深圳廣播電臺交通臺”呼號播出。頻率FM106.2。2003年,電臺三套節目實行全天候24小時直播。至此,深圳廣播的基礎建設已趨完善,為廣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圳廣播由此躍上發展的高速路,其嘹亮、動人和充滿魅力的聲音,迅速占據了深圳上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據權威數據調查機構定期發布的廣播收聽率調查數據,深圳三套廣播節目牢牢雄居覆蓋深圳上空20多套廣播的榜首。
叁
上世紀90年代,是深圳廣播扶搖直上的火紅年代。哪里有故事,哪里有市民的呼聲,哪里就有廣播人的聲音。
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廣播
上世紀90年代,是深圳廣播扶搖直上的火紅年代。哪里有故事,哪里有市民的呼聲,哪里就有廣播人的聲音。
1992年,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場面,并發生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
那時股票發行方式不像現在上網發行,而是采用拿身份證買表抽簽,當時有6家公司同時上市,采用抽簽方式發行1000萬張表,交易所就可以收10個億。當時規定每個人可以買10張表,中簽率10%,沒什么風險,中一張簽就可以在二級市場賺一萬到兩萬元。賺錢效應吸引全國各地百萬股民南下深圳,有人甚至到農村收購身份證,身份證多得用麻袋裝。
在震驚全國的“股票風波”事件中,我組織記者王健連夜采訪制作錄音通訊《身份證大搬家》。這篇報道不僅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還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視,專就身份證管理制定和頒布了法規性文件。
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工倉庫發生大爆炸,電臺打破常規節目編排,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記者從爆炸現場發回的口頭報道。事件平息后,即制作長篇錄音通訊《特區火海魂》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通訊榮獲當年中國廣播電視好新聞一等獎。
讓深圳的聲音不僅傳遍全國,還要飛向世界。1998年5月,深圳人民廣播電臺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全球廣播中心聯手開設每期10分鐘“來自深圳的報道”專題節目,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同年6月,又與澳洲華人電臺合辦反映深圳經濟特區建設成就的專題節目,在澳大利亞聯播。
聚焦民生,為人民發聲
上世紀90年代的深圳,從政府各部門到社會各階層,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敢闖、敢試、敢為的精神激勵著許多人,作為黨的輿論媒體,電臺關注社會、針砭時弊、溫暖弱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997年5月,市政府提出“改進政風”,電臺立即推出“政府服務窗口職業道德建設大討論”專題節目。政府各部門、行業窗口300多位各級領導走進廣播直播室,在話筒前接受市民咨詢和評議,這就是今天《民心橋》節目的前奏曲。
2004年8月31日,由陳希主持的“傾聽民意,紓解民難”大型政務、民生類時政節目《民心橋》開播。當日,時任深圳市領導作為首位節目嘉賓,回應聽眾的咨詢和評議。
《民心橋》從建“橋”至今已15年,節目播出700多期,從歷屆市委書記、市長到市屬各部委辦局、涉及民生的行業服務機構負責人700多人走進“民心橋”直播室。據統計,聽眾通過《民心橋》反映、投訴、咨詢的問題,100%有回復,90%以上在限定的時間內得到解決和處理。
《民心橋》是深圳這座城市政府執政為民的“愛心橋”,也是深圳人與各級政府官員互動交心的“連心橋”。15年了,“民心橋”節目已成為“民聲”的品牌,主持人陳希也當之無愧地被譽為“和諧深圳的守護者”。
肆
在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這三方面改革創新,在全國廣電系統,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無疑是勇立改革創新潮頭的弄潮兒。
走在前沿,進行三大改革創新
1995年12月,電臺制訂和實施《深化改革思路和構想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經過三年或稍長時間,把深圳人民廣播電臺建設成為服務特區,輻射珠三角,具有深圳氣魄、特區風格和行業特色的集團化廣播媒體。
在管理體制上,電臺總的改革指導方針是“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實行中層領導以下全員聘用制、總監負責制和年終考核末位淘汰制。徹底打破“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人事制度弊端。在分配制度上,打破行政事業單位工薪級別的束縛,實行崗位系數、社會效益第一、“兩個效益”統一的績效考核薪酬制。改革的重搥砸向“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大鍋飯”。
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這“三大”改革創新,在全國廣電系統,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無疑是勇立改革創新潮頭的弄潮兒。
改革創新極大地解放了廣播人的生產力,充分調動了廣播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正是改革和創新,催生了一批“名牌節目”,涌現出一批名記者、名編輯和名主持,如品牌節目《898早新聞》《106.2新聞早班車》《民心橋》《夜空不寂寞》《夜激情》《鵬城歌飛揚》《經典詩文朗誦會》《快樂反斗星》《歡樂正前方》等,同時催生了技術創新的激情。在電臺財政由全額撥款到差額補貼再到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企業經營的體制管理變更中,正是改革創新,贏得“兩個效益”碩果豐盈。
以經濟創收為例,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電臺經濟創收約30萬元人民幣。到2002年,經濟創收躍上億元大關。進入2014年,經濟創收攀上高峰,與2002年相比,大幅攀升。
熱愛廣播如同熱愛家人
2004年6月28日,由深圳電視臺、深圳人民廣播電臺、深圳電影制片廠、深圳廣電傳輸中心為主體組建的“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掛牌成立。至此,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獨立運作的歷史告一段落,廣播的改革創新在集團這個更大的平臺上繼續騰飛。
2008年初,我正式退休。從1986年踏上深圳這片熱土,到安家落戶,我深深感受到,只要我心懷夢想,深圳任何時候都都不會拒絕我追夢,相反會助力我在夢想的大道上奔騰不息。在這片土地上,我為自己夢想的實現畫上了一個安心的句號。
回首在廣播電視40多年的職業生涯,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深圳30多年,深圳人民廣播電臺的發展,我見證并參與了其中多項創新改革。我熱愛廣播、熱愛聽眾,就像愛我家人愛自己一樣。今天,我站在廣播發展的新潮頭,我相信聲音的力量和魅力永不會消失,深圳廣播的精彩定會在新起點上繼續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