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q9kvj"></sup>

    • 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新聞>深圳要聞>

      深圳口述史|譚剛: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添磚加瓦

      條評論立即評論

      深圳口述史|譚剛: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添磚加瓦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從1991年5月來深,我參與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已有29年。

      ▲2019年5月,譚剛在市民文化大講堂做“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公益性講座。

      深圳晚報2020年1月22日報道 從1991年5月來深,我參與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已有29年。思及過往,我想用幾個“自豪”表達自己的心情:為能夠在參加工作不久后就參與到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并伴隨特區成長而感到自豪;為能夠以專家學者、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黨外代表人士等身份,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而感到自豪;為能夠以宣講團成員、媒體采訪人員等身份向國內外宣傳、推介深圳經濟特區而感到自豪。

      譚剛

      1963年3月出生于重慶,經濟學博士,研究員。現任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當選為深圳市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會長、第十二屆廣東省政協常委、第六屆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受聘為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及領軍人才。主要研究經濟特區創新、港澳與內地合作、珠三角區域發展。主持完成多項課題調研,參與多項決策咨詢、評審工作,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及專著。

      口述時間

      2020年1月6日下午

      口述地點

      深圳市政協會議廳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周婉軍實習生羅嘉慧

      第一次到深圳,切身感受到這座特區城市的朝氣蓬勃、開放氣質和發展前景,這讓我不由心生向往。

      閱讀饑渴與跨專業學習

      在我進入大學以前的成長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閱讀“饑渴”感。身邊能夠收集到的閱讀書籍實在有限,偶爾能得一本書便成為非常奢侈且讓人期盼的事情。我還清楚地記得,大約在讀初中時,我偶然從同學手里拿到一本《林海雪原》,真的是如獲至寶,花了一個通宵讀完了書,在去學校的路上又期待能夠找到下一本書。現在想起來,雖然很少有機會如此暢快地讀書,但這也養成了我對閱讀的喜愛和對知識的渴求。

      1980年,我參加高考,雖然成績不錯,但最終卻被沒有填報的重慶師范學院歷史專業補錄。比起無書可讀的過去,大學可以說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專業學習的同時,我開始大量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由此逐漸培養起自己的專業分析與研究的興趣和能力。

      大三時,我寫成的一篇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小文章,經任課老師推薦,在學報上以補白方式發表。大四時,我的一篇以農民起義為主題的學術研究文章,被國內知名社科雜志刊登,再次看到自己手寫的研究成果變成鉛字正式印刷出來,這讓年輕的自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也許是受家庭的影響,從大三起,我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建筑工程與經濟管理方面的課程,本科畢業時跨專業考上了同處沙坪壩區、隸屬于建設部的重點院校——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后并入重慶大學),就讀建筑經濟與管理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我要真誠感謝導師何征教授,他堅持錄取了跨校跨專業的我,而不是本校本系的考生。從充滿人文情懷的歷史專業,進入到嚴謹的工科院校,對我的人生發展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次重大的轉折。

      四年的歷史專業學習,讓我初步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與趨勢;而建筑經濟管理專業的三年學習,則讓我逐步形成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證性視角與可操作性立場。這種跨界學習,對我后來從事的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高校到研究院

      198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我留校任教,主要為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本科生講授建筑經濟學,此外還為建筑學專業及城市規劃專業的本科生開設城市經濟學等課程,同時還開設西方經濟學(后來又細分為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公共課程。伴隨改革開放后的大規模投資建設,建筑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重點分析研究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運行過程的建筑經濟學逐漸受到重視。得益于這一發展窗口期,我畢業留校后圍繞建筑業及其建筑經濟學這一前沿新興學科開展研究,發表了一些學術論文,參加了不少全國性的研討會議,逐漸在專業領域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1990年夏天,我受邀到深圳參加一場研討會,抵達深圳后,我心里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年輕的經濟特區果然名不虛傳。通過參觀考察和交流研討,更是深切地感受到這座海濱城市的朝氣蓬勃和快速發展,這讓我不由心生向往。

      在那之前,我的兩位教研室同事已調到深圳大學,幾位師弟研究生畢業后也調入深圳工作。每次與他們交談,言辭間無一不是對深圳的贊美。朋友的所言與自己的所見,不由不讓我也產生了“到深圳去”的強烈念頭。

      就在我琢磨怎樣找到一個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時,經友人介紹聽說了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綜研院)。綜研院是由馬洪、李灝、蔣一葦、陳錦華等國內著名經濟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共同在深圳創辦的“思想庫”,發展目標是學習、借鑒并成長為類似美國蘭德公司那樣的高端智庫。

      思來想去,我覺得綜研院是自己調入深圳工作的理想選擇。在聯系綜研院人事部門后,得到答復是先要通過面試關,而面試人正是綜研院的創辦者之一、當時兼任重慶社會科學院院長及《改革》雜志主編的蔣一葦。于是在1990年冬日的一個晚上,我如約來到蔣老在重慶社科院的住所,在面試中得到了他的首肯。

      1991年5月,我調入綜研院,開始了參與經濟特區建設之路。

      調入深圳,進到綜研院,于我而言,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

      經濟特區需要“特”

      調來深圳,進入綜研院工作,于我而言,實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轉折。倘若一直在高校,身處內地城市,基本上是一眼望得到頭的教學生涯,跟社會的聯系不會太密切。來到深圳后,身處快速發展的經濟特區和沿海城市,從事的又是與現實問題密切相連的決策咨詢類課題調研,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我對社會的全面認識了解,也有更多的機會向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學習。

      到深圳后,參與的第一個調研課題是關于南油開發區的發展戰略問題,牽頭人是具體主持綜研院工作的著名經濟學家林凌教授。每次課題內部分析討論會,林教授總能從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總結提煉出系統全面、同時又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意見觀點,讓我收獲良多、受益匪淺。正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借鑒,自己也逐步成長,從最初參與一般性課題,到后來陸續主持或者牽頭完成多項重大課題調研,如特區內外一體化研究(2004年)、向國際一流城市叫板學習(2008年)、深圳未來發展方向選擇研究(2011年)、經濟特區的新使命新探索(2015年)、開啟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篇章(2018)等等。

      在現實調研課題之外,我還參加了院里組織的有關經濟特區的理論分析與研究,最早是關于經濟特區的爭論。1994年北京一位學者提出特區不能再“特”下去的觀點,到了1995年,就演化為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爭論。當時,綜研院也組織研究人員進行內部座談、發表文章參與討論。我當時撰寫了《特區發展與地區差異》一文,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論證經濟特區在區域發展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中的必要性,以及經濟特區通過輻射帶動作用對消除地區發展差異性的重要作用。除了撰寫文章,我還第一次走進電視直播間,面對直播鏡頭,講述了自己對于經濟特區還要繼續“特”下去的觀點。

      參與深港經濟合作研究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深港經濟合作成為綜研院重點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1992年下半年,我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深港河套地區研究,提出利用福田保稅區及香港毗鄰地區共同創辦“深港科技園”的設想,其中子課題成果——深港跨境穿梭巴士后來如期開通運營。此后,委托方繼續組織開展一河兩岸經濟帶、深港邊界地區開發系列研究,我受邀參加了評審及在北京、香港的研討活動。

      2008年,我帶著黨校團隊再次研究河套地區開發課題。經過不斷努力,2017年初深港兩地政府簽署協議,河套地區以“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嶄新命名,成為深港合作的重要項目。

      為迎接香港回歸,推動深港經濟合作,1995年11月深圳市組織力量部署深港經濟銜接問題研究:由深圳市委研究室和市政府辦公廳負責提交A方案,綜研院提交B方案,A、B方案獨立完成后提煉形成一份綜合的深港經濟銜接方案。經過幾個月的調研與反復研討,匯集綜研院集體智慧的《深港經濟銜接B方案》正式出爐。這個報告稱得上綜研院關于深港合作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在論證會上得到眾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好評。我當時作為華南研究中心主任,有幸全程參加了思想激蕩、觀點交鋒的研討及執筆,次年又具體負責編輯了體現全院集體研究成果的《深港銜接共創繁榮》一書,B方案以附錄形式全文刊出。

      此后,深港經濟合作成為了我一直關注和研究的課題,并發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如深港合作目標模式研究(2006年)、深港國際大都會——深港合作的總體目標與主導策略(2008)、深港攜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2018)。2009年,我與綜研院的張玉閣牽頭,合作編著《港深都會:從理念到行動》一書,匯集了綜研院在港深都會建設方面的多項研究成果。

      深圳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城市,取得的成績令世界矚目。作為一名經濟研究者,我為能夠參與深圳經濟特區建設而感到自豪。

      編寫深汕特別合作區

      首個五年規劃

      2004年,深圳市拿出多個職位公開選聘黨外干部。在此之前,我因擔任第二屆市政協委員(1998年增補)、第三屆市人大代表,參與了不少參政議政工作,相關部門推薦我參加了這次選聘工作。

      經過面試選拔,2004年9月,我成為一名黨外副局級領導干部,在經過半年的信訪部門掛職之后,于2005年春調入深圳市委黨校(社會主義學院)。在承擔行政管理工作之外,決策咨詢調研仍是自己的重要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前海計劃研究(2008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十二五”規劃編制(2012年)、加快廣東自貿區發展(2015年)、深圳實施東進戰略促進東西協調發展策略研究(2016年)等。

      2011年,經廣東省批準,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設立。當時,我帶著市委黨校申勇教授團隊參加投標,在眾多投標者中勝出,獲得深汕特別合作區“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機會。我們多次前往深汕特別合作區進行前期調研,詳細梳理了合作區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以及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完成編制工作并獲得認同,修訂后報省里批準實施。此后,我們一直保持對合作區的關注和觀察。

      2016年初,深圳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做出實施東進戰略的重大決策,深汕特別合作區就被賦予了東進尖兵的重任。隨后我帶領黨校決策咨詢部前往合作區調研,形成的調研報告經黨校《咨政參考》上報后,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批示。后來我們還與市政協合作開展研究,調研報告經市政協上報后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推動了合作區發展。此外,我還利用省政協平臺,在大會期間提交有關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多個提案,從另一個角度幫助和支持合作區發展。

      較早開展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

      2013年12月,深圳市委五屆十八次全會首次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構想,2014年1月“發展灣區經濟”被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年的七八月份,我帶著黨校研究團隊通過投標,獲得深圳市發展研究中心委托的年度重點課題,隨后以《深圳發展灣區經濟與泛珠三角合作研究》為題開展調研。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2015年初正式提交的研究報告中,我們提出了三個比較重要的結論:一是深圳的東、中、西三個部分,都具有“兩灣加半島”的空間特征,有利于深圳更好地發展灣區經濟;二是深圳要發展的灣區經濟既不同于1.0版本的港口經濟,也不同于2.0版本的科技研發型(舊金山灣)、先進制造業型(東京灣)和金融型(紐約灣),在“一國兩制”與不同關稅區和貨幣區的條件下,加之海洋經濟等新業態支撐,應當形成3.0版本的灣區經濟;三是在報告中我們提出了深圳發展的灣區經濟,應當依托于“粵港澳大灣區”展開,也就是在一核(粵港澳大灣區)兩翼(海西經濟區和北部灣地區)的大格局下展開。

      以這項研究為基礎,我在2015年2月省政協大會上提交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廣東發展新常態”的提案。2018年,我進一步就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機制提交提案,省政協將其與其他若干提案合并,成為當年的省長督辦案,在2019年還獲評為省政協優秀提案。

      為參與深圳建設而自豪

      2017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構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推進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于這個背景,結合近年來我們所做的研究,在2018年1月的省政協大會上,我提交了《關于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案。

      沒想到在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對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進行重大部署,之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不到三年間,國家三次點名深圳,賦予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我真心感到激動和興奮。隨后,我在2019年5月和11月,先后在市民文化大講堂、市政協委員講堂,做了“先行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公益性講座,在12月市政協專題協商會上應邀就海洋文化軟實力問題發表意見和建議。

      在前不久完成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話表達自己對深圳未來發展的期盼:

      “回顧往昔,深圳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用40余年城市建設與特區發展的成功實踐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奇跡,完成從0到1的歷史性飛躍。展望未來,通過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30余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深圳將成功翻越先行示范區建設進程中的三個目標山峰,完成從1到N的歷史性飛躍,繼續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以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昂揚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躍升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深圳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城市,取得的成績更是令世界矚目。作為一名學者,為能夠在參加工作不久后就參與到深圳經濟特區建設,并伴隨特區成長而感到自豪;為能夠以專家學者、政協委員人大代表、黨外代表人士等身份,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而感到自豪;為能夠以政策宣講成員、媒體受訪人員等身份向國內外宣傳、推介深圳經濟特區而感到自豪;更為能夠以深圳市民身份,伴隨深圳經濟特區一道成長而感到自豪。

      總第97期

      出品:深圳市政協深圳晚報社

      總策劃:戴北方 王璞 王大平

      總監制:柳光敏 鄧自強

      總顧問:黃玲 南兆旭

      總執行:葉曉濱 周智琛 胡文

      統籌:吳振興 成功 梁瓊月 楊堃 張笑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高暢韻]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_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季_久久在中文字幕专区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少妇爆乳无码aⅴ区
      <sup id="q9kvj"></sup>
      
      

        • 欧美日韩中文精品在线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 婷婷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网址 |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