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2月18日訊 近日,越來越多企業陸續進入復工狀態。深圳不少高新科技企業更是充分發揮自身管理優勢和技術力量,為保障員工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做足功課。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吧!
南山科技園:用硬科技把好第一道防線
多家科技企業采用智能測溫設備。
面對疫情挑戰,南山區科技企業自主創新,利用硬科技把好第一道防線,提高企業辦公效率,為安全復工復產提供保障。
科技園社區的手持熱成像儀。
因測溫設備緊張、采購慢,科興科技園自主改造了智能報警式測溫儀,當探測有人員體溫超過37.3度時,測溫儀立即紅燈報警,大大提高了體溫檢測的效率。此外,科技園社區使用手持熱成像儀, 距離80公分也可檢測體溫,拉開檢疫人員與被測人的距離,降低相互傳染概率。
百度公司采用了體溫安檢門,方便快捷又安全。華潤大廈則啟用了智能熱成像測溫設備,該設備基于人臉圖像數據實時接入、智能分析和深度研判 ,與公安、衛健重點異溫人員的人臉庫對接,實現重點異溫人員“回溯追蹤、研判預警”。
配送機器人。
高新區園區還啟動了配送機器人,提供免接觸送餐送貨服務,為復工員工提供“無接觸有溫度”的配送服務,為復工企業和員工提供后勤保障。(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王志明 通訊員 陳斯 吳姍姍)
龍華銀星科技園:進出車輛均嚴格消毒處理
園區在車輛入口處嚴格對每一輛車進行消毒處理。
銀星科技園占地面積50萬m2,曾被評為龍華區首家國家級孵化器。園區以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為主導產業,現有企業350余家,包括富士施樂、銀星智能、深圳市數字生命研究院、羅茲曼國際轉化醫學研究院等重點企業,年產值達200億元,擬打造成以生命健康產業為核心的未來產業集聚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銀星科技園區車輛出入口配備了一名工作人員和車輛消毒設備,對每一輛車進行消毒處理。在人行出入口,所有進出人員需戴好口罩接受體溫測量并出示通行證。園區內多名保潔人員正在對公共區域開展防疫消殺工作。
人員接受體溫檢測。
“在疫情發生初期,我們就安排了工作人員對園區進行全面消殺,為企業復工復產做好準備。”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個別滯留在外地的員工,園區100多名工作人員已全部到崗就位,園區所有在崗工作人員均須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物業每天會對道路、辦公區域、大堂、樓梯、走廊、電梯、公寓以及消防通道等公共區域進行重點消殺處理2次;所有電梯按鍵均已覆蓋隔離防護膜,每天更換2次,電梯門口放置了一次性專用紙;為防止廢棄口罩造成二次污染,園區設置了11個廢棄口罩收集點,引導大家正確投放廢棄口罩。(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鄭瑞欣)
寶安科技企業:科學防控有序開工
寶安是深圳的產業大區、人口大區,區內有商事主體79.5萬家,占全市近四分之一,其中制造業企業4.9萬家,產業工人約270萬人。連日來,寶安區科學有效防控,平穩有序開工,目前已有453家企業、10.8萬員工復工,其中13家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已開足馬力,全速運轉。
海光電子公司生產線上的員工保持一定距離。
為了做好科學防控、安全復工,戴口罩、每日消殺、測體溫、登記信息等成了各企業復工的日常必備操作程序。記者走訪了寶安區的深圳市雙翼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光電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企業園區出入口均設立卡口,安排輪值人員對員工進行測溫和登記信息,復工員工均戴上了口罩,同時企業也為員工配備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雙翼科技公司的飯堂還設置隔板,避免員工聚集就餐,員工在科學防控措施下正有序地開展工作。(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謝瑩)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以強大的生態系統實現高效防疫服務
深圳灣科技生態園。
為避免大量人員在園區集中排隊就餐,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區近日推出了“園區外賣”服務,在深圳灣科技創新生態服務平臺MyBay APP上為園區企業提供專屬點餐服務。緊接著,園區又推出了無接觸式機器人送餐和物流服務,進一步避免了配送途中的交叉感染問題。除此之外,深圳灣科技還借中國鯤鵬產業源頭創新中心運營啟動之機,聯合華為云推出WeLink在線協同辦公服務,在公司內部及園區企業中大力推廣使用,讓企業實現遠程辦公和居家辦公。
作為“最牛粵海街道”的核心創新區,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有超過1000家優質企業,近50家上市公司。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區與大部分園區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園區傾力打造的深圳灣科技園區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在這次疫情中,園區生態系統再一次彰顯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與抵御外部突發“黑天鵝”事件的風險能力,充分顯現了生態鏈條統一部署、嚴密配合、協調作戰的優異能力。重點產業系統充分挖潛企業科技防疫強力量;專業服務系統確保園區線上辦公不斷檔;公共服務系統確保園區復工復產有序可行;商務服務系統確保用餐、出行服務不下線。憑借獨特的園區發展模式,深圳灣園區既有生態共建,又有生態共御,為入園企業和員工充分發揮出了園區生態的平臺價值。(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王志明)
龍崗天安數碼城:科技上線助力人員檢疫
小程序引導企業員工快速登記。
龍崗天安數碼城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規劃總建筑面積59萬平方米,是深圳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和十二、十三五重點項目。目前園區聚集了電子信息、軟件、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了大、中小企業300多家,年高新技術產值近150億元,員工人數高達一萬多名,每天出入登記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為此,天安數碼城創新開發了專門的小程序,用于日常對進出人員的監管。由企業上報員工信息,錄入網上系統,員工進出時,用手機掃描一下,就會出現該名員工的基本信息,體溫合格后,系統將生成一個電子版的通行證,快速地進行登記,避免造成人員擁堵。(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云云)
鹽田安科訊:“硬核”防疫源自細致貼心
疫情爆發不久,位于鹽田區北山工業區的深圳市安科訊電子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科訊”)接到了來自武漢疫區的緊急訂單——一批5G網絡能源產品及遠程診療中心的視頻監控產品。為了支援疫區,早在1月28日,安科訊就向鹽田區工信局提交了復工申請。在鹽田區的緊急協調及專家組的多次現場指導下,安科訊成為鹽田區首批復工企業之一,最終保證了特殊時期訂單的按時交付。
安科訊員工創作的“防疫漫畫”。
進入廠區必須測體溫、每人必須佩戴口罩(每班發放一個)、每天堅持勤洗手(每2小時洗一次)、謝絕一切外來人員進入車間……一份包含40余項防控措施的“2020年新冠肺炎應急方案(V4.0)”,是安科訊打好“防疫戰”的硬核“武器”。
安科訊的員工就餐區。
在這些零零總總的防疫規程里,有幾條特別的防控舉措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每工作兩小時,員工至少要喝一次開水,公司配有一次性水杯供員工使用”,“所有乘坐公交車與騎共享單車上下班的員工都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手套在前臺保安處領取”,“生產車間的門窗打開部分進行通風,開了窗戶的下面周圍1米內不擺放任何物品,確保生產車間有新風對流”……此外,在企業過道間和車間墻壁上,隨處抬眼可見的還有“身體不適人員處理流程”“消毒物品調配作業指導書”等防疫章程和一些簡單易記的“防疫三字經”。這些細之又細的防疫措施,無一不在凸顯著企業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周全考慮和良苦用心。(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陳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