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羅湖區計劃在4月至6月直接向居民發放3000萬元消費券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拿出真金白銀促消費,是一劑提振消費信心的“強心針”。
消費券能盡快釋放因疫情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實現消費恢復性增長。政府供給幫扶加上刺激消費拉動,將加速全面復工復產的進程。據悉,南京、濟南、青島、寧波等各地都推出了各自的消費券發放計劃。然而,怎么用好消費券這一短期消費刺激政策,考驗著各地施策的精準度。
其一,防止大水漫灌造成浪費。消費券不是“天上掉餡餅”,是從公共財政的盤子里分出來的寶貴資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從發放對象看,要加大對困難群眾和中低收入群體的發放傾斜力度。這部分人群生活受疫情影響較大,疫情結束后消費意愿也相對較低。補貼向困難群眾和中低收入群體傾斜,刺激消費的效果更好,也符合再分配注重社會公平的要求。從接收對象看,消費券要首先給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和商戶輸血。應根據當地實情設計消費券使用范圍,實施分級精準發放,要向餐飲、線下零售、線下娛樂服務等因疫情失血較多行業傾斜。同時,消費券還應優先照顧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刺激“路邊消費”“小微消費”,帶動整體消費向好發展。
其二,升級消費券監管水平,提升用戶體驗。從過去國外的經驗看,如果缺乏高效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消費券發放使用“念歪了經”,甚至會起阻礙經濟發展的反作用。例如,有的地方發放的消費券兌換困難,商家數月之后才能拿到現金,使現金流本來就吃緊的經營者雪上加霜;有的地方出現了“消費券黑市”,消費券成了不良商家的套利工具;更有一些不法者制造假消費券,坑害商家。目前,我國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大多是“電子消費券”,應該說,依托相關支付平臺,其監管硬件和軟件基礎已經遠遠超過“傳統消費券”。但我們仍要防止好的政策“跑偏”,要善用技術之力,強化消費券配套服務,加強末端反饋,確保消費者用得開心,商家收得放心。
其三,以消費券這一短期刺激手段,配合好拉動消費長期政策。消費券是“止疼丸”“退燒藥”,短期服用,對癥施治效果明顯,但并非強身健體的長久之計。從長遠看,國內經濟發展以內需為主、以消費拉動為主的趨勢將更加明顯,長期拉動消費增長,還需要從完善消費制度、優化消費環境等方面入手。更精準的消費券短期政策,應當結合當地消費市場現況,既解決疫情抑制消費的短期問題,又著眼促進消費升級、新業態轉型的長遠議題。比如,深圳不妨以發放消費券為契機,推動“智慧城市”建設落地中小微企業經營場所,進一步消除數字化政務服務的死角。
精準施策,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重要要求。我們要把市民對政策紅包的期待,轉化成做好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把好經念好。(評論員 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