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月份以來,深圳市、區兩級政府都以空前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保“六穩”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企業復工復產,開展經濟強身。深圳市、區的一系列大手筆舉措瞄準投資驅動、擴大內需,確實找準了著力點,但是,對數量龐大、訴求各異的中小企業而講,這些依然不夠。
來自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深圳中小企業數量達197.1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6%。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讓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約240戶、企業150戶,創業密度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發展勢頭強勁的民營中小企業群體,已經成為深圳自主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保護好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就要求深圳的惠企政策和舉措既要“抓大”更要“顧小”,在“顧小”方面,應該更加精準靈活。
首先,在重大政府項目的招投標方面,要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放寬準入限制,為優秀中小企業營造更公平競爭環境。現行的重大政府投資項目招投標準入設置,往往使“國”字號、大企業形成實質上的“壟斷”地位,能參與項目建設的中小企業只能“掛靠”或者二手分包,客觀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
其次,雖然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落地有客觀上的難度。“銀企”對接很難全方位貫通,這就需要政府方面“站臺背書”,在資質審核、信用擔保、風險擔保等方面發揮實質性作用,形成“政銀企”三方的良性組合。
再次,在抗疫之戰中,深圳各級政府在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特事特辦”“點對點”等許多創新舉措,這種個性化服務不是照章辦事、按部就班,更多呈現出靈活性和責任心,這是抗疫之戰留給我們的正能量,應當繼續發揚。
正視疫情“大考”下的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直面中小企業面臨的具體困境,以更靈活、更精準的政策和舉措切實幫助其解決難題,是考驗各級政府責任心的一個“精細活”。
評論員 孫波